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1)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早》 ——课本剧剧本
第一幕 对课
时间:深冬的一天
地点:三味书屋
人物:鲁、生7名、寿
背景声音: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幕启](读书的场面,寿背着手巡视)
寿:(拍一下戒尺)读书声止)复习一下昨天的功课, 背《论语》两则。
生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寿:你也背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寿: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对课,,风对什么?
生2: 风对雨
寿:绿树对什么?
生2:绿树对红花。
寿:不错,你也对对。笔墨纸砚对——
生3:笔墨纸砚对琴棋书画。
寿:雪里白梅对——
生3:雪里白梅对风中绿竹。
寿:嗯;不错,不错,今天我想了个绝妙的上联给你们对对。
众生:先生上联是什么呀!
寿:(得意地)这上联,听好了:上联是“独角兽”。
生4:(与鲁迅对面,低着头,皱着眉)樟寿。先生怎么出这样的对子呀?哎,你说这“独角兽”对什么呀?
鲁:(边描绣像边漫不经心)你就对个“四眼狗吧”。
生4:四眼狗,(迫不及待地)先生,先生,我来对?
寿:(惊讶地,满心期待地)你?对对看。
生4:(大声地,得意地):“独角兽”对—— 生齐:对什么呀?
生4:“独角兽”对“四眼狗”。(手指寿)
生齐:(大笑不止)
寿:(勃然大怒摸摸眼镜,用戒尺给了他一屁股)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众生:(又大笑)
生4:(讨饶,委屈地)是樟寿教我的。
寿:哦!(脸一沉转向鲁迅)樟寿,
鲁:(歉意地)我是和他开玩笑。
寿:(满脸愠色)你说应该对什么?
鲁:(稍加思索)“独角兽”对比目鱼。
寿:(先不解)比目鱼?(后喜出望外)妙,妙啊!“独角”表示单数,但“独”又不是数字,比目,同样不是数字却有“成双的意思”;“兽”和“鱼”都是动物。真是妙对啊,看来还是樟寿聪明啊。
寿:(回头对生4)樟寿书读得多,见识就广。你还记得“三味书屋”名字的含意吗?
生4:(面有难色)“三味”就是把书比作蔬菜、点心,还有…还有五谷。读书就像人离不开吃饭一样,要每天读书,做学问。
寿:嗯,你们都要像樟寿那样做学问,应该博览群书,才能见多识广。好,玩去吧。
众生:噢,玩去了。(退下)
第二幕 赏 梅
时间:深冬的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后园
人物:师生
寿:(在幕前转了一圈,不满地皱皱眉头,大声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
幕后生5:先生,后园的梅花开了,我们在赏梅呢!
寿:(从一侧下。)
[幕启]:(学生围着梅花,指指点点)(寿从一侧上)
生6:先生,先生,快来看啊,好漂亮的梅花呀!
寿:(诗兴大发状)好一树蜡梅!有诗赞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是好花呀,你们也来说说这梅花的好处。
生1:这梅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颜色真美。
生3:梅花的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
生4:(抢着说)还像玉石雕成的。
生5:花朵小巧玲珑,样子很可爱。
寿:是啊,真有点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韵致啊!
生6:这梅花,不像桂花那样浓郁,也不像茉莉那样清淡,她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寿:是啊!梅飘香而送暖,你们知道梅花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生沉思)
鲁:梅花是开得最早的花,在冰雪还未消融时她就把春天的消息报告给人们。
寿:是啊,梅花的确开得很早,从小寒开始它就开放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语重心长地)你们都要记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要学习梅花,珍惜时间哪。
鲁:我们一定记住先生的话,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众生: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寿:(赞赏地点点头)嗯,把你们学过的写梅花的诗词背背看。
生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2:《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生3:《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众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寿:回屋读书去吧。
生:噢,回屋读书去喽。
(鲁独自在梅花前沉思)
(幕落)背景声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三幕 买药
时间:早上
地点:绍兴老街上
人物:鲁、当铺掌柜的、药铺先生
背景声音:(咳嗽)孩子她妈…(另一声音)娘,爹又吐血了!
[幕前]母: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啊。家里只剩下这件没穿过的皮袄了,我得赶紧去当了买药。
鲁:(鲁背着书包去上学,停住脚步,拉住母亲)娘,我替你去吧。
母 :你还要读书呢,还是我去吧。
鲁:没事的,我跑快点。
母:孩子,难为你了,小心点。
鲁:我知道了。(一路匆匆,来到当铺)
鲁:(尽力向柜台举起包袱)掌柜的,请您快给我把这件皮袄当了吧,我父亲等着这钱买药呢!
掌:(翻看,不屑一顾地)虫蛀鼠咬,白领无毛,破皮袄一件,值钱十三文。
鲁:掌柜的,这件皮袄还没穿过呢!求您多给几个钱吧。
掌:(假惺惺地)看在你小孩可怜的份上,我就多给你几个吧。(幸灾乐祸地)唉,想当初周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就这样败落了,哼哼,可惜了呀。(随手丢下几块铜板,散落在地)
鲁:(接过几块铜板,又从地上拣起一块)多谢掌柜。(鲁又急急匆匆,奔向药铺)
鲁:先生您早,请您给我父亲开几副好药吧。
先生:(惊讶地)今天怎么让樟寿来了?
鲁:我娘要照顾我父亲,走不开。
先生:唉,你父亲一病不起,已卧床好长时间了,就是再多的家产,也不够坐吃山空啊,再加上这病,都消耗空了。
鲁迅:请您给我父亲开药吧,我还要去上学呢,
先生:好,好,好,这就给你开,唉,真难为这孩子了!
(鲁拎着中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先生:(感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鲁:抬头看看天,哎呀!太阳这么高了,我快迟到了!
生3:(路遇樟寿)樟寿,一起去上学吧。
鲁:哎,你先去,我马上就来,
生3:好,我先走了。
鲁:(鲁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娘,这是爹的药。我去上学了。
妈:你还没吃早饭呢,
鲁:没事的,明天我还帮爹去买药。
妈:(着急)哎——这孩子…(叹叹气,摇摇头下)
第四幕 早
时间: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
[幕后](生读书:赵钱孙李……)
寿:(老师向外张望,不解)哎,这孩子学习一向刻苦,从来都不迟到,今天怎么还没来。
生2:先生,我来的时候,看见樟寿背着书包在街上呢,
寿:(皱皱眉)这孩子怎么也贪玩起来了?
鲁:(气喘吁吁)先生,我…来…来迟了。
寿:今天为什么迟到?
鲁:我…我…生3:先生,樟寿是替父亲抓药的。
寿:(不悦地)嗯
生3:(伸伸舌头,赶紧闭嘴)
寿:(一脸严肃,瞪着眼审视片刻,严厉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要像梅花一样珍惜时间。以后要早到。
鲁:(鞠了一躬,默默地走向自己的座位)
鲁:(坐在座位上,想了一会儿,拿起小刀,在桌上轻轻地刻了起来)
寿:(慢慢踱过去,满意地点点头)
画外音响起: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众生: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幕落]
(2)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3)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撒网塞sāi塞车
sǎ撒种sài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渔夫捕鱼捞到黄铜胆瓶放出魔鬼
魔鬼要杀渔夫恩将仇报
渔夫引诱魔鬼入瓶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4)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8个)。
2.能正确朗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3.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4.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5.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渔夫怎样战胜魔鬼的。
2.理解与运用本课新词。
教学难点:
1.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
2.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当你碰到令人恐怖的东西时会怎么办,是不是吓傻了呢?有一个渔夫,他碰到一个吃人的魔鬼,差一点被吃掉了。可后来他居然把这个魔鬼战胜了,大家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渔夫的故事》吧。
读书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二、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
渔(yú)yu 锡(xī)xi 撬(qiào)qiao 魔(mó)mo 耸(sǒng)song 桅(wéi)wei 啰(luo)唆(suo)sou 吻(wěn)wen
2.交流思考的问题。
a.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b.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三、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2.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四、作业
1.读读记记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民间故事特征
二、本文段落层次。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三、细节描写分析。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课文深入分析。
a、渔夫天真地想说服魔鬼放弃杀人念头,说明了什么?
b、渔夫用什么方法最后战胜了魔鬼?表现了渔夫的什么品质?
c、魔鬼错把渔夫当作所罗门时而向他哀告,而当知道渔夫并不是所罗门时却凶想毕露,这说明了什么?
d、魔鬼再次求绕表现了什么?
五、小结本文寓意。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5)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教学设想:《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
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
(1)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2)结尾写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种写法是不是重复和罗嗦,你能体会其中蕴涵的深意吗?
又如:菲利普全家到哲尔赛岛旅行前后都有一段景物描写,比如“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和“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同一片海,描写为什么有如此的不同,你能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来解释吗?
6.质疑问难
学生可以从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来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7.自选作业
(1)“假如于勒后来发大财了,在他回家拜望哥嫂的过程中偶然间听说了‘哲尔塞’岛旅游途中的事情,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合人物描写的手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2)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请学生续写。
(6)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九(4)班 陈小敏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储备点: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能力培养点: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
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
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课前热身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
学生抢答
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梳理情节
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
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
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品析人物
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提炼主题
教师提问: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
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升华感悟
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拓展延伸
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
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七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1.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2.《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3.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7)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题的规范化训练,为今后的主题归纳打下基础。
最后,对主人公的把握。课前我想通过讨论,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果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人物描写中神态、动作、心理等重要字词概括了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分别找出自己的根据,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评并且给出了小说主人公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教学成果。
整个课堂,虽然容量很大,但是思路很清楚,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上个环节为下个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得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水到渠成的。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他们参与了课堂,在潜行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预想完成的很成功。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再简洁点,上一个同学复述了,不足的地方同学点评后,下一个同学就要有改进,避免重复相同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使课堂更注意到实效。
(8)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练习默读,自读自悟要有一定的速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给故事中的人物做心理上的剖析,进而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连环画),为学生勾画出多姿多彩的问题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愉快地发展。采用自主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故事内容的了解,体会九色鹿的善良、国王的明辨是非以及“那个人”的贪婪和忘恩负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信用,要知恩图报。
重点难点:
〃把握表现“那个人”前后截然不同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痛斥“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丑恶行径,赞扬国王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英明决断。
教学过程要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讲信用、知恩图报的故事,为拓展阅读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课件,欣赏动画片中《九色鹿》的图片,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
恒河 乌鸦 九色鹿 磕头 摇头 坐垫 王宫 打瞌睡 质问
绑起来 无论如何 割草打水
金钵盛满的银栗 银钵盛满的金栗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这篇童话中的主要人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童话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检查读文 重点段落
三、整体感悟
1.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几部分。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整理:出示课件,梳理故事脉络。
九色鹿救了落水者——那个人却带领国王和士兵来捉九色鹿——国王放了九色鹿,叫士兵把那个人扔进了恒河。
四、深读感悟
自学提示:
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
会到的?找出具体语句,读一读。
品读语句,感悟形象
(一)自己读书,找出具体语句勾画出来。
(二)小组内交流,相互订正、补充。
(三)交流汇报三个人物的印象。
第一部分:感悟九色鹿的形象。
1.美丽: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出示课件。
2.勇敢:九色鹿听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跳进河里去,对那个人说:“快,快!骑到我的背上来,双手抓住我的角。”出示课件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此时九色鹿的行为:见义勇为。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3.善良:“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也不是为了叫你给我做事。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别人我住在这儿,这就行了。”出示课件 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不图回报) 练习朗读。
4.坦诚:九色鹿流着眼泪说:“原来是他,原来是他!我不顾危险,把他从恒河里救上来。他答应我不告诉别人我住在这儿……”出示课件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敢于自卫)
5.小结感悟:学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敢于自卫”的精神。
第二部分:感悟落水者的形象。
1.你对落水者有什么样的印象?能用相关的成语概括出来吗?出示课 件: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2.你为什么对落水者有这样的看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3.通过朗读表现出你的理解吗?
4.学生交流体会,汇总。
(1)为什么说他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利”“义”在文中指什么?
出示课件 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赏他金钵盛满的银栗,银钵盛满的金栗。(“利”) “一定,一定,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别人。”(“义”)
看到这样的赏赐、利益,他会想些什么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边是国王悬赏的重金,一边是九色鹿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以及自己立下的誓言,他的心理正进行思想斗争,究竟是去告密,还是信守诺言决不泄密。此时,他一心只想着发财得利,却忘记了做人的根本,丢弃了应有的道义。这就叫——见利忘义! 比较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语言、神态),反复朗读体会。
(2)为什么说他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他“背”了什么“信”,“弃”了什么“义”呢?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落水者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当时他会怎样向九色鹿起誓?(学生表演练习) 恩人哪,您救了我的命。就让我留在这里,每天给您割草打水吧。
一定,一定,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别人。 曾经信誓旦旦的落水者,如今却出卖了九色鹿,这就是“背信弃义”!
(3)为什么说他是个“恩将仇报”的人?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落水者是怎样恩将仇报的吗?出示课件
5.小结感悟:面对“见利忘义、 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这样一个小人。你最想对他说什么?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第三部分:感悟国王的形象。
1.国王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他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谈谈你对这位国王的看法。出示课件(学生答:明辨是非、知错就改、正直。)
讨论:假如你就是那位国王,那时会对九色鹿说些什么?又会怎样斥责那个人?
3.如果你是那个国王,你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如果你是大臣,你该怎样说服这位国王的呢?
学完了这个故事,了解到九色鹿、落水者、国王的不同品格,你有了哪些收获?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守信、知恩图报的重要性?你将做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人的美德莫过于诚信,诚信是人之根、业之本。它像春雨,冲刷掉心灵的尘埃;它像沃土,孕育出世界上的信任之花;它像彩虹,装扮着我们美好的人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多一份诚信,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阳光和微笑。
五、拓展练习
出示《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找生说感受。
六、选择练习
1、想象练笔:国王把落水者扔到恒河,九色鹿还会去救他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动笔写一写。
2、推荐阅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鲁班造木》)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民间传说。
(9)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有旁白的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一组带“义”的成语。
3.通过对课文中具体人物的感知,初步明白做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由敦煌壁画导入新课
让思绪插上翅膀,飞跃千山万水来到我国西北的敦煌莫高窟,让我们进入第257窟,欣赏一组壁画。这组壁画记录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九色鹿》
二、学习第一小节,感受九色鹿的外表美。
1、九色鹿是一只非常美丽的鹿,她的美表现在哪里呢?打开书读第一小节,划出体现九色鹿美丽的词语。
2、学生自学第一小节
3、交流。
天上的云是洁白的,冬天的雪是洁白的,一点瑕疵也没有,多美丽的色彩。
什么颜色是鲜艳的?
是呀,鲜艳的颜色是美丽的,九种鲜艳的颜色放在一起是什么情景呢?
真美。这一小节写出了九色鹿的外表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遍。强调加点的词。
生读
三、学习九色鹿舍身救落水人的部分,体会九色鹿见义勇为的精神
1、一天九色鹿正在河边散步,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请你读第二小节,用“————”划出写落水人的句子,用﹎划出写九色鹿救人的句子。
2、生自学第二小节
3、交流:
写落水人的句子是“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呀,救命!’的呼喊,落水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这句里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奋力挣扎”,“汹涌”,可以看出水流很急,波浪很高,说明了落水人非常危险,去救他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现当时情况的危急呢?
生练读
写九色鹿救人的句子呢?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立即”“纵身”,因为它表现了九色鹿救人奋不顾身,行动果断敏捷。
能用什么词来概括此时九色鹿的精神呢?(见义勇为、奋不顾身)
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吗?
生读
四、通过表演来学习3~5小节,感受九色鹿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和调达千恩万谢的情景。
1、下面的感恩部分要请同学们来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精彩。
2、先找出感恩部分是课文的哪几小节。
3、提示“调达郑重起誓”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什么样的话?“千恩万谢”又会怎么说呢?各小组讨论。
4、学生先练习表演,然后选一组上来表演
5、评价他们表演的怎么样?
6、再指名一组同学表演。
7、在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出此时调达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来表达他对九色鹿的感激之情,1.连连叩头;2.郑重起誓;3.千恩万谢。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救命大恩,这是符合做人的道理的,这就叫做“义”,就是道义的意思,道理和正义就是道义。
五、学习第六小节,揭示调达见利忘义的卑鄙行径。
1、调达离开了森林,回到家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谁来把第六小节读一读。
2、出示: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捉拿九色鹿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进宫告密。
重金,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的,有多少钱呢?据说是分给一半的国土,还用金碗装满银豆,用银碗装满金豆。这就叫“利”调达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把原来说的话全忘记了,把做人的道义抛在了脑后。这就叫“见利忘义”
3、山林之中九色鹿睡得正香,可是死神已经一步步向它靠近,让我们和乌鸦一起喊醒九色鹿。
4、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他没有慌乱,面对国王,他揭露了调达的丑恶嘴脸。
5、生读: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竟然”是什么意思?九色鹿想不到什么?为什么想不到呢?
六、给课文的空白补充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当国王明白真相后,做了三件事,考考你能不能当好国王。先读第九小节说说做哪三件事情。
(斥责调达,惩罚调达,下令保护九色鹿)
2、分组选择任务,练习说话。
3、这个故事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4、故事中除了调达和九色鹿两个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人物?
现在这四个人都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谁说什么呢?三人小组讨论,交流。
七、深化拓展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老师整理了一组带“义”的成语,大家来读一读。
拓展:积累带“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大义灭亲
义正词严见义勇为
义无返顾义胆忠肝
义薄云天见利忘义
义愤填膺背信弃义
读一读,说一说,那些是褒义的,哪些是贬义的。
课后作业:
“义”除了正义、道义之外,还有什么义项,代表性的词语有哪些。
板书设计:
九色鹿
九色鹿调达
美丽善良见利忘义
见义勇为背信弃义
不图回报忘恩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