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013年高考就要开始了。7万多北京学子又将走进曾经寄托着他们祖辈父辈光荣与梦想的考场。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
当年的我们是什么样子?
我的高考之1940年代
上燕京大学要考“脑筋急转弯”
赵蓉
1927年出生
1945年毕业于贝满女中
同年考入燕京大学
退休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
我今年86岁,考大学的经历,那已经是六十几年前的事了。
1945年,我18岁,在贝满女中(现一六六中学)读高三。尽管学校对高考也重视,但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分文理科,即使到了高三也没有为考大学专门开设什么补习班,老师只是对同学的学习加以鼓励。没有一模、二模,也没有填报志愿的环节。毕业考试正常进行,考试结束,根据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经济状况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去报名考试。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班同学参观了一些单位,比如医院、学校等,也会介绍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
`班里有些同学报考天主教会办的辅仁大学,我也就随大溜去考,上了英语系。入学一个月,一次作业交上去,教授英文的修女认为我的作业是抄二年级同学的,我很想争辩,又怕那位威严的修女对我产生偏见,心中纠结。恰在这时,也就是这年的9月下旬,忽听同学说,燕京大学将回迁北平复校,部分老师已回到校园,筹备招收大一学生呢。(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1942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办起临时学校。)
燕大招生的消息,让我们跃跃欲试。在高效率的运转下,经过考试,10月份我们就入学了。燕京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和其他高校一样,也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英语,对我来说,其他科目没什么,只是英语有点难。幸运的是父亲给我一本英语读物,偶然翻到一页,上面有一个词——wedding(婚礼),而英文考试正是这个词——用300字叙述一个婚礼。
燕大的入学考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是,考一门智力测验,考题有点像现在的脑筋急转弯,还好我也过关。同时被录取的同班同学有二十人左右。
我本想报考中文系,但听说大学中文系学的是考证、训诂之类,不学文学创作,我觉得枯燥,于是填了新闻系。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做主,哪像现在上大学费尽家长心思。邵跃先 X045
我的高考之1950年代
“参加完高考就去植树”
于向东
毕业于北京六中,1958年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
1964年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助剂二厂工作,2000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任上退休。
说起1958年参加高考,73岁的于向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那时候高考可不像现在这么惊天动地的,从家长到社会都高度重视。”
于向东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北京六中读书,他回忆说,当时班里学习气氛很浓,老师教得也特别好,特别是数学老师, 听他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