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那么高考前20天怎样复习,有什么复习方法呢。以下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前20天应该怎样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前20天怎样复习
一、诊断存在问题,寻找提升空间
1、研读考纲,查找漏洞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近几年高考题,明确“考什么”“考多难” “怎么考”,考纲对高考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要求,同学们可参照考纲,逐一检查自己对每个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了高考要求,结合历次模拟考试和独立完成《考试说明》上“题型示例”的情况,排查知识漏洞,并建立错题档案.
2、诊断问题,定位复习
所谓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高考亦是如此,很多考生的血泪史告诉我们,高考考场上能难住我们的往往是那些曾经被难住过,但又不是吃得很透的题。
所以,这一阶段学会定位复习是非常有用的,将错误统筹分类,正确归因(如审题不清,计算失误,概念不清,记忆失误,思维不严谨,方法使用不当等),反复思考研读,看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哪些知识通过练习短期内可以达到高考要求,哪些方面还存在上升空间,锁定重中之重.
后期复习最重要的是以自我定位来确定复习重点,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回归课本本源,夯实能力基础
挖掘教材内涵,建构认知
回归课本绝不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对它们的机械相加,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进行复习,打破章节模块的界线,找到复习内容的主线,将那些散乱零碎的知识点串起来并将其系统化、综合化,以全新的逻辑链和思维链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加深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达到“见树木,更见森林”的目的.扩展知识广度,有利于求解综合性试题.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9题,将正态分布、二项分布、3σ原则、数学期望、方差等知识集于一身,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率与统计思想,但该题得分率极低,究其原因,就是考生机械记忆公式,对知识的理解是孤立的、肤浅的,不能在宏观上把握每一章内容,缺少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而导致解题思路难以形成.
弄清来龙去脉,揭示解题方法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都是数学的精髓,其推导方法非常经典,平时复习中为了多刷题,赶进度,往往忽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事实上,课本中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过程及课后习题中呈现出来的许多思想方法都可以用来解决高考试题,如《必修5》中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使用的错位相减法可巧解2017年天津卷第18题.因此在高考冲刺阶段要加强对教材中定理、公式的再推导,完善知识的生成过程,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增强解决新背景下问题的能力.
挖掘教材例题目,提炼通法
高考题的根是课本,许多高考题都是从课本的例题、习题改编而来的,深入挖掘课本中例题、习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考试中就容易看透这些由变式、拓展而来的高考题的本质,可以缩短审题的过程,迅速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法,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