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在这个曼妙佳和的小宇宙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和散落在荷塘里的银晃晃的月光组成的明暗变化,对应了小提琴奏着的名曲里的音阶的高低音符的强弱更替,二者达到了自然宇宙层面的高度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现况的真实,而是理想的真实。它经过作者心灵的过滤和心智的遴选,将“如鬼一般的峭楞楞的黑影”略过不提,用慧眼有意地模糊淡化。这是艺术的创造,也是思想的飞跃。于是,这条小煤屑路,就成了许多人共同探寻的解脱苦恼的智慧之路,光明之径。
“眼若蒙尘,便不能视物;心若蒙尘,便不能发光。”朱先生笔下不只是一团黑暗,还有一片光明,并且还有树木受月照形成的画在荷叶上的倩影,这是若荷般的心的花瓣在静夜里给自己也是给别人发出的微弱的光。这光束随着作者诗文意境的扩大而弘展。于是我们看到了光与影和谐统一的美乐的圣境。保持素净之心之于人是多么重要啊。否则,一个人一旦自己心灵遭了污染,又自以为这世界没有了光,没有了希望,在心,在眼,都只剩下浓黑和苍凉,连影子也看不到了。请相信,光是不会被消灭的。如果把人类共同追求的善性比作发自同一光源的光束,那么哪怕有通天障碍阻隔,光依然向着原定的前方聚焦,形成美丽的高亮。只要世界的光源不灭,人们就不会放弃对光明的信仰。
二
可以说,在朱自清的眼前呈现着一个黑暗与光明对立的社会,强权压迫弱者的制度,而在作家的内心里却浮动着一个光与影和谐统一的世界,一片强与弱和平相处的乐土。
可以肯定,社会有光也有暗,并因此有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影子。光与影的和谐本质是明与暗的统一。如果我们用局部的狭隘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黑暗污浊的,但这是不真实的,因为在黑暗的另一端分明有着光明,它们共处一个整体,彼此交相渗透融合。我们常常看不到和谐统一的这一面,但我们至少要看到事物的两面。以消极心态看它,世界是晦暗丑陋的,用积极心态对它,社会是光明美好的。光与暗总是不断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光被遮挡时,我们要耐心地等待。“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就要来临。”(普希金)如果我们惯于用偏狭的晦暗的心灵来排斥世界,那么我们需要改变一种思维习惯,减弱这种思维态势带给我们的惯性。面对空谷,可以想到悬崖峭壁,也可以想到栈道桥梁。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以曲笔来描写他所处的社会,写得很真实。既不赤裸地美化,也不无限度丑化,写美,写出美中不足;写荷塘月色的雅致,写出生活中的妻子和孩子这些凡人俗物。不过,他创作的目的,在精工描画独特的艺术天地,以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起到一种感化社会成员的作用。读者所以爱读其文,不只是赞赏作品有可赏之处,还在于其人心品有可鉴之地。
三
碧叶粉瓣,月色树影,明珠、星星、梵婀玲渺茫的歌声,刚出浴的美人(挡光的淡淡的云,树木),组成了一个朦胧宁静素净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第一层面的艺术境界(意境)。此处实写北国清华园的荷塘表现出美中不足。
少女少男,轻快的小船,灿烂的阳光, 碧荷、红莲、歌声,辽阔的天空、飘动的白云,组成了一个光明圣洁高远的生机勃勃的艺术境界。至善至美。此处虚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