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下面的内容“长征纪录片观后感”适合你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出色的观后感呢?这次观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观后感就是在观看一部影片后,将具体的感受和所得的启示写成文章的过程。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我们提供的样本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过后尽开颜。”这首气势磅礴的片头曲,将我带进了《长征》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影代表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战征的画面,感人的场景,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苏联顾问李德和中共主要领导人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长征初期,红军连续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1万人损失到3万人。
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殿后,等到大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们要撤退时,湘江已被封锁,他们只能退回湘西打游击。没想到,陈先生腹部中弹。他命令其他士兵撤退并掩护自己。不幸的是,他被敌人抓住了。在敌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是他年仅29岁。
红军这种宁可牺牲自我,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作战,形势有所好转。毛泽东命令他横渡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原,把蒋介石数十万大军远远甩在后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红军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脚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如果失手或受伤掉进水里,他们肯定会死。
但战士们仍然勇敢地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而顽强地向前冲去。一个倒下,另一个冲上来,在敌人即将倒下的时候,受伤的士兵还在向敌人射击。战士们冲破敌人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他们和下列红军战士一起消灭了国民党军队。
红军过雪山草地异常艰难。央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翻越雪山时,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红军常常半夜起来爬山,许多红军战士身上还穿着单衣,天上一会儿下着大雨,一会儿又下起大雪,有些战士由于饥寒交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草地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沼泽地不仅乌烟瘴气,气候恶劣,风云变幻,而且不时会遇到被绿草覆盖的深水坑。如果你不注意,你会沉下去淹死的。红军过草原时,吃野菜和草根,口渴,喝沼泽里的水,饥肠辘辘。不幸的是,一些士兵被毒死,永远睡在草原上。战斗的劳累,受伤的身体,饥饿,使许多红军战士虚弱不堪。许多士兵没能走出草地。烈士的遗骸成了明显的路标。
经过一次次战斗,冲破一次次包围,克服一个个难关,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