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
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
(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
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
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其文网严密,罪织极细,一经告发,辄多获罪,屠杀至为惨酷。
(四)奴化人民,横征暴敛
清政府屠杀、奴化人民,役使奴仆以供清王朝贵族享用。说什么“满汉一体,并无歧视”,不过是“口头禅”罢了。不仅政府赋敛苛刻,官吏亦贪腐暴敛。以中国先贤学术作为镇压工具,利用科举制度,竭其智慧,制艺其间。并以八股文章牢笼人才,消磨精力,借以麻醉士人,巩固统治力量。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术笼络政策,收拾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压政策,镇压反抗,钳制思想。在笼络与高压两种手段互为运用,更严防满汉混杂,造成种族界限,在“又屠杀,又奴化”的政策下,民生凋敝、危机四伏,民族仇恨由是加深,于焉反清运动伺机而起。
反清运动在思想上、意识上充斥其间,会党如天地会、白莲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农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群众奋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队伍中。
二、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
清政府政治腐败,正是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良机,兹分述如下:
(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