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驰的父亲张士伟,2010年从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现是甘肃陇南师专副教授。妈妈陈朝军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是陇南师专教育系教师。“我认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培养优秀的孩子更伟大。”优秀少年的背后,伴随其一路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日前,记者得以采访到张一驰和他的父亲,在听完这一对父子眼中的成功及成功之道后,记者发现,这位“神童”所呈现给世人的除了光鲜成绩单,还有难得的人格培养。
对话父母:我们怎样做父母
记者:在发现儿子小小年纪具有过人学习能力及天赋时,您与家人对儿子的培养?
●张士伟:我和妻子觉得: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100%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100%失败。必须紧紧地把孩子的教育权抓在父母手中,避免受电视和网络的毒害。3岁前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3岁后,全家每天只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看完关机,然后全家看书,孩子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科研发现,幼儿看电视损害大脑,日后不利于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相对不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事物,比如书本和课堂。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需要我们家长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如果我们一见书本就头痛,孩子上学时也会步履沉重:如果我们整天沉湎于吃喝,孩子也会在课堂上惦记着家里的糖块和水果。我攻读硕士博士的奋斗过程,深刻影响了孩子。实际上,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希望孩子怎样,自己就应该怎样。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记者:我们知道有些少年大学生一旦离开家长,走进大学,因为年纪小、自控能力差等原因而无法处理好生活和学习,最终被退学。张一弛同学小小年纪13岁上大学后,成绩依然非常出色。他能够保持“优秀”的秘诀是什么?
●张士伟:要是说有“秘诀”,首先,我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锻炼孩子的参与意识。我是硕博连读,经济拮据。尽管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家庭物质条件,但可以塑造他的优秀品格,培养良好的习惯。他很小就学会了整理家庭内务,用洗衣机洗全家的衣服,饭后洗刷锅碗。记得孩子在9岁时,他妈妈没有在家,学校中午放学后,有几个学生问我问题,回家迟。到家后发现儿子已经做好了四菜一汤,他说看着菜肴书做的,把我高兴坏了。
其次,我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教导孩子与各年龄段的成人有礼相处。他上保定美术中学和四川美院时,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优越。儿子能不亢不卑地快乐生活,与我对他的早年培养分不开。第三,帮孩子制定人生规划,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他制定的人生规划分为终极奋斗目标、十年奋斗目标、三年奋斗目标、每月的奋斗目标和每周、每天的目标。每天咬住目标不放松。他的实践证明: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是基本航线。有了航线,人生之船便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还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记者:学习优秀并不意味着人品优秀,您对儿子做人方面培养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张士伟: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首先,我把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庸》讲:“诚者,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