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讲,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口译要达到职业化,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相当部分的译员将口译工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口译作为职业,没有职业,职业化便无从谈起;二是译员具有职业素养,遵守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
口译的职业化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训练、资格认定、专业组织和继续教育等各个方面。口译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笔者希望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口译职业化的问题。
一、口译的规范与口译职业化
口译要实现职业化,首先本身要有个清楚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口译教育者、管理者以及实践者都清楚这个定义。“只要会讲外语就能做翻译”,这句话对与错实际上也是取决于“翻译”的定义。如果指的是“口译行为”(act of interpretation),这句话并不算错,因为懂外语的人的确有一定的实施口译行为的能力。但如果对翻译建立一定的专业标准,指“职业口译”(professional interpretation),这句话当然就不正确了,所以这里涉及的还是翻译职业化的问题。笔者在以上提出,口译职业化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有相当部分的译员将口译工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是指这类译员应该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但是要所有的译员都以口译为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做兼职口译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口译职业化的第二个条件尤其重要,即译员应具有职业素养,遵守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如果具备了这些,应该能称为职业或专业口译。
现在人们对口译的分类多种多样,经常看到的是以口译方式(modes of interpretation)以及相关的语言质量标准,以及会议的重要性和口译服务对象的级别划分口译。例如说到同声传译,就说是高翻,因为这是口译的最高形式,语言能力要求最高,或者说给国家领导人做翻译,也是高翻。这样说当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它给人的一个错误印象是,只有同声传译或者给国家领导人作翻译,这样的高翻才需要专业训练,其他一般的做交替传译的翻译要求不高,能对付就行了,或者一般性的语言训练就可以了。从口译职业化的角度来说,应该采用更为合理、更为专业的方式对口译进行分类。现在口译研究中提出口译的规范(norms of interpretation)的概念,对包括语言在内的口译各方面制定准则。本人比较赞同按照口译类型(types of interpretation) 制订口译的规范,如会议口译、外交口译、外事口译、社区口译、法庭口译、电话口译等。口译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各种类型的口译采用多重标准,而不是以语言作为惟一的质量标准。如会议口译的规范就不一定适合于社区或电话口译,反之亦然。译得全不全,是口译的一个基本标准。但是在某些口译类型中,译得全倒不一定是一个必须的质量标准。口译的“操纵”(manipulation) 在某些口译类型中表现得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弱。再加上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职业规范等,这就形成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