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伴随着大暑节气的过去,我们即将迎来立秋节气,在立秋这天需要准备什么养生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立秋节气特点及养生提要(科普)”,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立秋节气特点及养生提要(科普)【篇一】
1、立秋节
在立秋节气每年都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历史较为悠久,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的活动。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2、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食秋桃
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贴秋膘
因为多数人过夏天体重要减少一点。以往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要“补”。等立秋到秋风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来多储存脂肪抵御冬天的寒冷。
立秋节气特点及养生提要(科普)【篇二】
1、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经历了炎炎一夏的“煎熬”,这时人们也该“胃口大开”了,所以才有了“贴秋膘”一说。说起贴秋膘,可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从唐宋时起,便有取7~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的方法来“贴秋膘”,据说可以秋季防痢疾。而清朝之后,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则需要用“贴秋膘”的办法来弥补亏掉的体重。
2、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唐代李商隐就有“巴山夜语涨秋池”的诗句。天上烈日,地上水湿,湿热交蒸,合为湿热邪气。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宜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吃一些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薏米、山药、豇豆、小米、茯苓、芡实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二、忌食生冷食物。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慢慢增加了,吃太多阴寒食物,容易损伤脾阳。
三、多吃白颜色的食物,可以预防燥气侵肺。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入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流鼻血等。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平日多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不适、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四、也不要忘了穴位的养生作用。立秋期间按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穴位呢?这是因为:丰隆穴是化湿的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让人胃口大开;而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