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栏目,提供与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田汉:梅兰芳纪事诗(二十五首)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 田汉之梅兰芳纪事诗

留学网小编今日推送之《梅兰芳纪事诗(二十五首)》录自196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作者田汉,著名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其一生在京剧创作改革方面颇多建树。今日是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纪念日,推送此篇以资纪念。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田汉:梅兰芳纪事诗(二十五首)

  8月30日早晨听广播,梅兰芳同志已葬香山附近的万花山,我适在大连休养,没有能去送他,十分惆怅。曾写过十二首绝句寄《剧本月刊》,意有未尽,回忆生平,再成十三首,连前一并寄《人民日报》。兰芳同志一代巨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的死值得人们多方纪念他。这几首拙作就算我献给他墓上的花环吧。

  梅兰芳便装照

  风虎云龙各逸奇,

  蟹肥樽满识兄时。

  解衣磅礴吴昌老,

  画到梅花雪里枝。

  初识兰芳同志约在1922 -1923年间上海的一次宴会上。在座的多位五四运动名将如郭沫若同志等,也有几位名画家。时近冬初,记得吴昌硕老先生曾脱袍吮墨为兰芳同志作大幅梅花。

  京国梨园数世家,

  敢于采撷到新花。

  时装更有时入泪,

  肠断争传一缕麻。

  兰芳同志出身梨园世家,习正工青衣,但在辛亥革命前后,受初期话剧影响,锐意改革,曾排演《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时装京剧。

  梅兰芳之《邓霞姑》

  工夫何止冶花衫,

  文武昆徽学习馋。

  妃子弓腰争贵贱,

  洛神微步别仙凡。

  兰芳同志青衣外兼习花旦,刀马旦,并把武生身段化入《天女散花》诸剧,后来又学会了许多昆腔戏,真可说集旦角艺术的大成。又钻研文学、美术,更使他的艺术得以丰富和提高,其所创造的人物多高尚,超逸,不同凡响。

  鲁迅忧疑岂偶然?

  半描官阃半神仙。

  终能打破玻璃罩,

  国恨家仇入管弦。

  兰芳同志的新剧一时主要描写仙女后妃,鲁迅曾提醒他:被士大夫的“玻璃罩”罩住的艺人们将同这个阶级一起灭亡。所幸兰芳同志善于不断吸取正确意见,在国难逐渐深重时期,演出了《木兰从军》《梁红玉》《生死恨》诸剧,表现了民族正义感情。

  鼓吹万里待安排,

  新雅楼头举祝杯。

  雪海征轮兄北去,

  南冠我却入秦淮。

  1935年冬,兰芳同志拒绝日帝邀请,毅然由沪乘“北方号”苏轮经海参嵗入苏联。张彭春教授同行,行前举酒南京路新雅三楼,商量如何对苏联人宣传中国戏。别后我被捕,押南京夫子庙附近伪宪兵司令部,狱中得闻梅剧团访苏成功。

  写生全仗瘦腰肢,

  江上斜阳返棹迟。

  都庆得亲真戏剧,

  宝道渔笠杀家时。

  兰芳同志访苏演出,给苏联戏剧界印象极深。名导演奥霍洛甫珂夫告诉我,他当时跟爱森斯坦一道看梅的《打渔杀家》时,爱森斯坦曾感叹地说: “我才看见了真正的戏剧!”

  梅兰芳、王少亭之《打渔杀家》

  八载...

与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相关的实用资料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从乱弹到国粹的京剧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 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

1961年8月8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仙逝,他出身梨园世家,4岁丧父,12岁丧母,但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成名,为四大名旦之首。他一生中创造了虞姬、穆桂英、杨玉环等许多古典女性的舞台形象,无不雍容典雅,形成了最具影响的京剧流派“梅派”。下面是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从乱弹到国粹的京剧。欢迎阅读!

  【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从乱弹到国粹的京剧】

  2017年8月8日是梅兰芳先生(1894-1961)逝世56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为京剧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仅如此,终其一生,梅兰芳先生都致力于将京剧推向世界,让京剧成为了一门得到全世界认可的艺术。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其中正凝结了梅兰芳先生的心血与奋斗。

  时至今日,京剧已经走遍世界各地,作为国粹,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然而回溯历史,回到两百余年前京剧诞生的时代,京剧却只被当作“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那么,是什么让京剧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剧种的呢?这要从花部戏说起。

  (演京剧的外国人)

  中国古典戏剧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最突出的现象之一便是花部戏的兴起。所谓花部戏,是相对于雅部戏而言。“雅部”即指用昆山腔演唱的戏,而用其他地方性腔调演唱的概称“花部”或“乱弹”。

  (昆曲)

  昆山腔因颇得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文人雅士亲为之制曲、参与其演唱,最终成为主流社会认可的戏剧——“雅部”。雅者,正也。昆腔,官腔也,是为正声。而“花部”戏皆以方言入唱,故不得其正,为“花”、为“乱弹”。

  由于花部戏都是以方言入唱,势必局限于一隅,很难通行四方。所以清乾隆以前,各种花部戏主要流行于广大农村和一些中小城镇,极少能进入大城市。

  但乾隆中叶以后,“花部”逐渐进入都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乾隆中叶以后,社会经济情况恶化,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争,原本安于故乡的花部伶人不得不带上简陋的行头,闯荡江湖,四海为生。

  清乾隆五十五年,为了庆祝乾隆帝80大寿,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他们与汉调艺人合作,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的精粹,深得京城百姓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京剧最终形成。

  (同光十三绝)

  因为演出对象主要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不同于雅部戏,京剧剧目许多都是戏曲艺人自编自导,职业戏曲艺人开始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体,京剧名角班因而兴起,出现了被称为“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所谓名角班戏班,是指以挂头牌的某名角儿为首,戏班人员皆有其等级归属的戏班。头牌以下是二牌和三牌演员,总称为头路。头路演员以下是二路演员,二路演员在演出中多扮演地位较重要的配角。二路演员以下是三路演员,他们在演出中扮演次要的配角。三路演员以下是龙套,即扮演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的演员的统称。这样,从最底层的龙套、三路演员、二路演员(也可称“角儿”)以及一路的三牌、二牌、头牌等共同组成一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

与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6周年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