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的不懈努力,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后代千里迢迢来到祖国,找到了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找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根”。她就是厦门大学退休老师、印尼归国华侨陈有理。
据《厦门日报》报道,从2004年至今,陈有理已成功帮助30多个华人华侨家族在闽寻到“根”。
陈有理是海外华人华侨来福建“寻根”的“指南针”,是连接母亲与孩子的“脐带”。
退休老太为“寻根”四处奔波
现年61岁的陈有理从厦大侨联退休已有11个年头了。但是,陈有理现在比退休前更忙碌。身为一名印尼归国华侨,陈有理善于讲印尼语、荷兰语、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这极大地方便了她的助人“寻根”之旅。
在厦门南华路一栋老旧的楼房里,记者找到了陈有理的家。
“海外华人华侨寻根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族谱及口口相传。”陈有理抱来一大叠资料,有书本、文稿、报刊、照片等,“看看,有这么多的海外华人华侨不断给我发送照片,请求我帮他们寻找祖籍地,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呀……”陈有理摊开双手说。
“她几乎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往外跑,总有接不完的电话,以及繁忙的海外华人华侨接待工作。”坐在一旁的陈有理丈夫说。
虽然11年前就从厦大退休了,但如今的陈有理担负着许多社会工作,都与“侨”有关,包括厦门市滨海街道侨联主席、思明区侨联常委等。
“说白了,我们侨联就是连接母亲与孩子的那一根‘脐带’,祖国是母亲,海外华人华侨就是孩子。”看着从海外纷纷涌来的“寻根”求助信,陈有理满怀深情地说。
陈有理每次帮人“寻根”,虽然路费都由对方负责,但陈有理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报酬,时常还自己掏腰包垫付。“人家大老远回到祖国,我掏钱请他们吃一顿饭也应该嘛。”陈有理笑着说。
归国华侨爱上侨联工作
“我们全家都是归国华侨,我们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海外华人华侨那种来祖国寻根的心情。”陈有理如是说。
今年是陈有理兄妹三人跟随父母亲回到祖国的第50个年头。
1961年,陈有理兄妹三人随父母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的陈有理年仅11岁,只会印尼语、荷兰语、英语等,根本就不会讲一句中文。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乘坐祖国派来的客轮‘美上美’号在广州黄埔港上岸时,全家人那种激动无比的心情,真是永生难忘。”陈有理回忆称。
刚回国时,对于没有电冰箱、洗衣机、小轿车,还要学会吃地瓜干、南瓜的生活,陈有理父母很快就适应了,虽然苦,但一家人每天都很快乐。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快乐呢?“那是游子赤热的中国心。”陈有理说,虽然他们已是世居印尼的第八代。
1985年,陈有理被调到厦大侨联工作,陈有理从此与侨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30多年的侨务工作生涯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海外侨胞那种植根中华、爱我中华、不忘根本的精神,这也是那绿叶对根的述说……”陈有理很感慨。
丈夫是她的闽南语顾问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世界华人华侨大约有4000万人左右,而祖籍福建的就有上千万人。
帮助海外华人华侨找到祖籍地,仅凭陈有理一人,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其实,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我才得以成功地帮助华人华侨寻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