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化地较为严重,为什么久治不见其效果?我们一起里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也许能解决你很久以来的疑惑?如果想要更多作文,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留学群的作文栏目。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类型的荒漠化都有发生。其中,对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已经开始构成严重威胁的,是土地的沙化过程。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数据,1999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从1994年以来,全国沙化土地每年扩大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吞噬掉一个较大县份的土地面积。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较早且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沙化给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危害,并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从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序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正式向沙化宣战,并启动了一系列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在这期间,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很多项目治理区,的确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沙化形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然而,从总体上说,我国的沙化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全国土地沙化的范围一直在扩大,且速度不断加快,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北方地区趋于严重的旱情,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化过程。江河断流,湖沼干涸,植被萎缩,土地沙化,沙尘暴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著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去年由于干旱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沙化形势,个别地带变成千里赤沙,寸草难觅。情势之危,古今罕见。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国的沙化土地越治越多、沙化形势会越来越严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国土地会出现沙化现象?
土地沙化,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自然方面来说,我国北方是一个干旱、半干旱的脆弱环境,生态稳定性差,极易受到气候波动等剧烈变化因素的冲击和强烈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客观基础。这里的本底环境是沙性土质,土层疏松,植被脆弱,抗风蚀能力低,一遇干旱年头,风沙活动就会增强。其结果,植被变疏,沙漠扩大。在地质历史上,就出现过几个这样的阶段,从而奠定了今天的沙漠地貌格局。不过,自进入人类社会历史时期以来,大体上是一个相对湿润的阶段,风沙活动较弱,沙漠趋于稳定。即使如此,如果出现长时间的干旱,或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风沙活动还会激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几个这样的时期。例如,在唐末和宋末就分别出现了风沙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不过,从明清以来的这段历史,基本上是一个安静期。但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爆炸和经济猛增,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其结果是不可扭转的气候变暖趋势。气温升高加上降水减少,特别是从冬春直到夏季的长时段干旱,很容易诱发风沙活动。这样,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就使我国土地出现沙化成为不可避免的。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我国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却仍然要养育着非常庞大的人口。然而,人们为生存而从事的各种活动,最终都要转化为对土地的生态压力。尤其是经济活动,对土地的冲击更为直接。例如,农田耕种、草场放牧、矿藏开采、工业生产、城乡建设、货物运输、人员流动等,都强烈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