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女儿 不能 文化 没有抒情散文
散文分类: 抒情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qun.com/sanwen
她是一个女子,却以她那孱弱的身躯,挑起了守望敦煌文化的重担。她——樊锦诗,为敦煌而生,现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
(一)
但我更愿意相信,敦煌为她而生,要不然,千百年后,为什么敦煌会让她一见如故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她读大学时,到敦煌实习,一见莫高窟就迷上了。她也说不清究竟是哪儿好,就是觉得太美了。我相信,这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人生的际遇,一种生命的巧合,一种灵性的守候,冥冥中注定,可遇而不可求。
回到北京,她还惦记着那些洞窟。所以,当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提出要她去工作时,这个在杭州长大、在北京念书的女子,莞尔一笑,卷好铺盖,告别恋人,离开北京,只身来到荒凉的敦煌。因为她心中有着对敦煌的一种心仪,一种惊叹,一种热爱,一种崇拜。
虽然在樊锦诗的眼中,敦煌美得炫目,但生活是实在的。洞里的多彩并不是生活的颜色。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消息闭塞,几乎与世隔绝,她住在藏经洞陈列馆的“下寺”,房顶是纸糊的,夜里老鼠嗖嗖的走着,有时“扑通”一声就有一只毛茸茸的老鼠掉下来。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她的决心,无法熄灭她的热爱。
1967年,樊锦诗结婚了,婚后丈夫继续在武汉大学筹建考古专业,而她舍不得放弃自己在敦煌的研究,于是,两个人两地分居生活,长达20年。
随后,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了,身为母亲,却不能将孩子留在身边。最初她和丈夫说好的,在敦煌待上几年,就去武汉工作。可一晃两个孩子都出生了,她却舍不得离开,更是离不开。她已经跟敦煌融为一体了,习惯了那里的安静与淳朴,习惯了那里的深邃与自然,她的血管里面有着敦煌文化的血脉了,敦煌文化的文脉了。
四季飞扬的黄沙卷走了樊锦诗的青春和美丽,但当她站在苍凉的戈壁滩上,站在那高耸的莫高窟九层楼前,那美丽瞬时跃然而出。漫天黄沙中,弱女子孑然一身,在广袤的天地中,如此优雅,如此高大,视觉无限拓展了,思绪无限开阔了……
(二)
她守护了敦煌43年,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永久保存的“数字敦煌”构想;在国内首创“旅游预约制”,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带领研究人员,在莫高窟风沙治理、壁画病害及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这样一个文化口号、文化标签纷飞的社会中,她以沉默而坚定的守望,坚韧、坚持、坚定,体现的是文化的内涵,证明了真正的文化需要的是心灵的感知、感悟和感动。43年来,她一直重复着一件事情,却没有丝毫厌倦,“我知足”,守护敦煌,在她看来,是一种幸运,一种福分。
1998年,她刚当上研究院院长,当时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相关部门计划将敦煌莫高窟与一家旅游公司捆绑上市。在很多人为加速经济开发敦煌旅游价值而欢呼的时候,她心急如焚,态度坚决:莫高窟是国家的财产,人类的财产,不能拿去做买卖。
为此,樊锦诗四处奔走,跑遍了相关部门。每到一处,都要给人讲解敦煌石窟脆弱的现状,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她甚至在当时国家文物局一位领导面前发了火“如果敦煌捆绑上市,我这个院长的帽子就还给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