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杨振宁栏目,提供与杨振宁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2015年9月3日,杨振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礼。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我要比洋人强

杨振宁故事 我要比洋人强 名人故事

  昔日被洋人诬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儿子,今天成了世界科学的巨匠。杨振宁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诺言:“我要比洋人强!”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杨振宁:我要比洋人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留学群的作文栏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少年时代就有一句诺言:“我要比洋人强!”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他很小的时候就和母亲一道迁进了北京“清华园”。当时,小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虽说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但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小振宁很懂事,当他的弟弟妹妹出世以后,就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好让妈妈安心做家务事。

  有一天,小振宁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吃罢晚饭后就闲谈起来,谈天论地,说东道西。小振宁那时只有七八岁,对客人们的谈话虽不十分懂,但明白他们说的是“做官”“发财”之类的话。

  “振宁,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愿意做大官吗?”一位客人关切地问,他希望从振宁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你是不是想做大官?”小振宁的母亲也故意问。其实,她心里早就有一本账。

  原来,这几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振宁他们家的几位亲戚,都是有钱有势的大官。在那个年代,天下做父母的大都巴不得自己的子女,让亲戚们拉一把,升官晋级,光宗耀祖。但杨振宁的母亲在那个守旧的岁月里,却不以做官发财为然,而是经常激励儿子勤奋读书。

  “我长大后不做官,我要比洋人强!”振宁的回答很干脆。母亲快意地笑了,客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几位亲戚看到振宁他们家太贫寒,想让振宁做官发财,没想到振宁的回答和他母亲一样。

  “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并不是振宁信口开河,而是有来由的。

  有一天,小振宁在大街上踽踽独行,捡起一片片被秋风扫落的梧桐树叶,用枝条穿起,准备拿回家烧火煮饭。突然,从一个十字路口冲出一辆人力车,拐弯的时候因车速太快,差点撞到前面那棵梧桐树上,于是车夫身子向后倾斜用力将车停了下来。

  “快,快,他妈的!”车上的洋人破口大骂。

  那车夫骨瘦如柴,浸透汗水的单衣印着凸出的脊骨,他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在车夫正在调正车前行的方向时,洋人又骂起来,用黑色的皮鞋蹬着车夫的脊背。车夫强忍住剧烈的疼痛,起步前行,那洋人又骂骂咧咧:

  “病夫,病夫,东亚病夫!”

  小振宁在那棵梧桐树下,见到了这一幕。起先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为这车夫的委屈而不平,又为车夫受到侮辱而难过。顷刻,他把目光转向了洋人,充满了恨,随手捡起一块砖头,使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向洋人投去,可是车已经走远了。

  小振宁的脸上布满了阴云。

  “为什么洋人要用皮鞋蹬中国人的脊背,为什么洋人要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小振宁带着愤怒的疑问,疾步往回家的路上走,他想从妈妈那里得到解答。

  小振宁快到清华园大门时,又见到了一幕。一个佝偻着背的盲人乞丐,身穿像落叶一样串缀而成的单衣,一手托着破碗,一手拿着细长的竹棍在地上敲敲点点探路,十分缓慢地走着。几个持枪的洋人耀武扬威地迎面走来,快要接近盲人时,他们见盲人摇摇晃晃地走着而没有让路。持枪的洋人不由分说,用枪上的刺刀挑飞盲人的竹棍,就在盲人弯腰伸手去摸竹棍时,洋人的铁蹄早已重重地踏在盲人手上了。那盲人痛得直叫,洋人却哈哈大笑,大...

与杨振宁相关的名人故事

杨振宁是谁?为什么要放弃外籍?

杨振宁是谁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籍
杨振宁是谁?为什么要放弃外籍?

  杨振宁是谁?为什么要放弃外籍?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振宁相关信息,欢迎查看!

  杨振宁是谁?

  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英语:C. N. Yan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80年 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为什么要放弃外籍

  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

  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

与杨振宁相关的实用资料

透过杨振宁放弃外国国籍看哪些国际友人加入中国

移民资讯
透过杨振宁放弃外国国籍看哪些国际友人加入中国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市场扩大,一些体育、演艺明星为了事业和发展的需要,也开始加入中国国籍。

  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也已在国内居住多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手续流程,但此举仍然触动国人复杂的情绪点,热议不断。

  我们的印象里,外籍人士获得中国国籍算是比较稀罕的,不过,沸腾君通过搜索发现,放弃外国国籍而获得中国国籍的人士也不在少数。看看下面86留学网为大家收集的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友人。

  (一) 建国后,不少国际友人加入中国国籍

  沸腾君发现,在建国后,曾经有一批国际友人先后入籍中国。这些人大都在战争年代就来到中国,参加中国革命。

  1、马海德

  马海德,原名George Hatem,性病和麻风病专家,阿拉伯裔美国人,1949年加入中国国籍,是第一位获得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他早年参加中国革命,建国后,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

  2、艾培(爱泼斯坦)

  艾培(爱泼斯坦),原名Israel Epstein,犹太裔,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爱泼斯坦的家庭于1917年迁往中国,并于1920年定居在了天津。记者、作家,曾广泛报道中国革命,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入了党。

  3、傅莱

  傅莱,原名Richard·Frey,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共和国成立后,入中国国籍。在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时,他为缓解部队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成功地研制了初制青霉素和外用青霉素,用于战伤及感染性疾病治疗,是中国在战争时期研制使用青霉素的第一人。这位前辈才真的是“活着的白求恩”,因为大家都这么叫的。

  4、陈必娣

  陈必娣,原名Betty Chandler,1915年5月6日出生于加拿大,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陈必娣自1983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5、魏璐诗

  魏璐诗,原名Ruth·F·Weiss,女,犹太裔,1908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原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英文专家,原人民画报社德语专家。

  6、沙博理

  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犹太裔,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沙博理是著名的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7、李莎

作文题出自杨振宁与莫言对话考生感觉怪又新

高考资源网
2013年06月07日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m.liuxuequn.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作文题出自杨振宁与莫言对话考生感觉怪又新》资讯,高考资源网资讯来源于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报道: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名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记者在各考场外第一时间采访多名考生,普遍反映难度不大,但“又怪又新”。

作文感觉“又怪又新”

11点刚过,二中考点就有一位男生出来,“感觉不太难吧,而且我是复读生,题目跟去年比容易些吧。”

对于今年的作文题,考生的感觉都是“又怪又新”,留给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虽然已经答完了试卷,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心里没底。“老师,我作文题立意创新,没跑题吧”,记者看到不少考生出来后,急忙询问老师。

对于今年的作文,一位考生说,他写的是现在的社会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但却让人们丢失了一些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机械化。有的考生则从创新的角度切入。

另外还有考生从现在的人更换手机很快,许多手机还没有用很长时间就更换了,这样也是一种浪费。

此外,也有考生从手机的利弊来立意。

少有考生知道对话真出处

记者在101中学考点采访了9名考生,其中8名表示并没看过莫言的这个对话节目,其中4名考生表示,压根不知道题目中的“文学家”指的就是莫言。

这4名考生表示,文学家并没有提到莫言,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是莫言,“今年考莫言了吗?只说是文学家啊!”两名考生一脸茫然。

一名看过莫言对话节目的同学来自二十中,他告诉记者,考前老师复习时,向他们特意介绍了莫言,并让他们找了很多资料看,没想到竟然押对了题。

对于这种作文题的形式,大部分同学均表示还可以,难度不大,一名同学告诉记者,这种题型比命题作文好写多了,比较容易发挥。还有一名同学告诉记者,他考前还担心考“中国梦”这类抽象的题。

原来出自杨振宁与莫言北大对话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科学大师与文学大师的对话,如果爱迪生来到21世纪,他对什么最感兴趣?文学大师答道:“我想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新奇呢?”

这道题的原型出自5月15日下午,科学泰斗杨振宁老先生与文学巨匠莫言先生在北京大学内展开的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当天在著名书画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范曾的主持下,围绕着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这场对话也被视为世纪高端对话。而此次对话本报也曾在5月16日刊发报道过。

在这场高端对话中,杨振宁老先生连续向莫言先生抛出了五个问题,而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中所引用的这段材料,便出自此次对话。其中“如果忽然把爱迪生请回来,在21世纪生活一星期,什么是爱迪生感到最新奇的?”便是这场对话中杨振宁老先生对莫言先生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突发奇想的问题也逗乐了在场的不少学生,莫言先生在短暂的思考后,答道:“我想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这句回答让杨振宁老先生乐了起来:“我同意,手机比《封神榜》里最奇妙的东西还奇妙。”

但今天在记者向考生随机询问时发现,有些考生甚至曾经预料过此考题,但也有同学并不知情,在听说是出自杨老先生和莫言先生的那次对话后显得略有惊讶,并忙说:“那我是不...

纽约石溪州大之星筹款晚宴 杨振宁获终生成就奖

纽约 晚宴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纽约州立石溪大学4月22日晚在曼哈顿雀儿喜60号码头举行“2010年度石溪州大之星”筹款晚宴,颁发终生成就奖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杨振宁曾在石溪州大任教,为该校培育出许多在物理领域卓有成就的人才。

筹款晚宴旨在为石溪州大最闪耀的星星募款,以杨振宁命名的学生宿舍在石溪剪彩正式投入使用,此次筹款晚会共为石溪大学筹得225万元。至今,筹款晚宴已募得1500万元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杨振宁在致词时表示,盛会让他想起了65年前一个青年来到美国的时光,他给所有来宾展示了一张照片,相片中他坐在母亲膝上,在父亲出国攻读博士前夜拍的一张全家福。他也为大家展示了一路下来那些影响他一生的人,包括李政道博士。他说:“我1966年到石溪,1971年美中开始对话,周总理(周恩来)请我回国,回美之后出于对两个国家的热爱,我将促进美中交流作为己任。”他也叙述了他与石溪州大数学系主任西门斯的深厚友谊。

杨振宁1966年加入石溪州大,主持当时该校甫成立的物理研究所,带领该校进入世界科学舞台。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共同研究了“宇称不守恒”,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杨-米尔斯理论对基础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

1999年,杨振宁于石溪州大荣退,并返回中国担任北京清华大学高级进修学院教授。(宋怡帧)

...

杨振宁、翁帆私家照揭秘(组图)

杨振宁

能者无所不能,二人的幸福美满让人羡慕

摄于新加坡丽嘉登酒店。右起:翁帆、杨振宁、潘国驹、胡祖协、 潘星华

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及翁帆

看完这张,明白杨振宁为何相中了翁帆

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

1972年7月,杜聿明及夫人曹秀清与女婿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中)在北京住所会面。

青年杨振宁被毛泽东主席接见

青年杨振宁被毛泽东主席接见回首往昔,杨振宁最后悔的事就是与李政道的决裂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纱照

杨振宁与翁帆出外郊游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