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教育学备考资料栏目,提供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知识

  本文“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跟着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在每一个范畴都提出具体的观点、主张和以及实现这些观点和主张的程序、方法,并且经常形成特定的课程设计模式。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

  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等。无论是针对一门具体的课程,还是针对一个大的课程结构,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给予明确回答的。通常表现为关于课程目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或选择内容的主要指导原则等等。如我国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都属于这样的设计。

  当设计是针对某个教育阶段的较大的课程结构时,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在大的课程结构内,各类课程应当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具体的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等。例如,我国在建国后历次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都包括这样意义上的课程设计,并且作为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2.中观的课程设计

  宏观的课程设计完成之后,进一步需要做的,便是将其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一层次的设计工作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

  比较对照表明,无论国外在中观层次上的课程设计各自有多少风格特点和具体模式,与我国至今为止的教学大纲相比,大多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的教学大纲将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视为最根本的任务,不仅是大纲的主要内容,而且十分详细周密。而在许多国家的大纲或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经常比较简单。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大纲或标准中,往往有许多关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分析,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建议,学生怎样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说明,等等。

  3.微观的课程设计

  尽管中观的设计是比较详细、比较概括的,但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时,必然地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在这种微观设计中一般说不涉及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科目标,即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即使在我国长期实行课程大一统、课程的宏观及中观设计基本为国家控制、教师主要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条件下,微观的课程设计仍然客观存在。当然,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教师进行微观设计时所受到的牵制比较大,而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教师相应的作用要大得多。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课程论的繁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设计模式。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主观法和经验...

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教育学

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课程的目标

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知识

  本文“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课程的目标”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一般说来,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在课程论中,关于课程目标的理论通常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着手。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指根据性质的不同,从宏观到微观,可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

  即英文中的aims,可以译作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通常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这一层次的目标经常被写进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或被写进其他形式的重要的课程文件之中,比如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等等。作为宗旨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的关系不如后面所要讨论的goals和objectives那样直接和密切,但有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讨论,基本上可以与aims相对应,人们所熟悉的教育目的,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均属于这个范畴,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此外,总体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中往往还有具体化的表述,比如义务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等等,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讲的培养目标。

  在这个层次上,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独立于教育目的之外的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主要是凭借课程得以实现,因此,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的一致。

  2.第二层次

  即英文中的goals,按照一般的含义,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国内外关于课程目标的大量比较专门的研究,相当部分是在这个层次上进行的。国内在阐述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目标时,所陈述的内容实际正是处在这样的层次上。例如,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目标比总体目标具体,总体目标是以具体课程领域的目标为中介作用于课程的。

  3.第三层次

  即“objectives”,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上述两个层次的目标能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到课程中,主要取决于能否科学和恰当地分解为这个层次的目标。

  国内长期以来在这个层次目标的研究上是比较缺乏的,往往从前两个层次的目标直接过渡到教学内容的规定,建国后历次颁布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教学要求的部分,这些要求实际上具有课程目标的性质,但从内容上看,主要只是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比较简单笼统,对于课程和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比如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要求中这样的内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要求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怎样才算是“理解”了...

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教育学

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美育

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知识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备考资料:美育”,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二)美育的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大力倡导美育,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进一步阐发他的美育思想。有《蔡元培全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传世。

  当然,美育之育德功能与促智、健体等功能一样,都是一种创设德育、智育、体育的前提、情境的功能,并不等于德育、智育、体育本身。这是因为审美过程拒斥外在的功利和道德目的。故美育的育德功能等只能是一种附带或间接的功能。

  (三)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超”是相对于既定的美育功能观而言。一般的美育功能观认为美育的功能无非在于审美观的确立,审美、创...

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备考资料: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育学考试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

  本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备考资料: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

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备考资料: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

  本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备考资料:教育目的”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

  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2)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② 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与教育学备考资料相关的教育学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