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改革开放,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在平时多多复习,争取通过考试!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改革开放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题目中常以概念性的形式考察,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加记忆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对于改革开放理论,主要学习以下四个知识点:
1.改革的起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的起点在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在改革之前,农民进行生产的时候,多干少干没区别,劳动成果都是平均分配的。这种分配方式最终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国家发展。后来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率先发起改革,在生产队队长的带领下签了生死状,在村里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规定农民每年除了按规定交给国家一定的粮食以外,剩余的都属于农民自己,这个制度的优势在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彻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当地连续三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此制度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
2.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自上而下发起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3.改革的衡量标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这“三个有利于”也被视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
4.对外开放
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所以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扩大和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注:在十九大中,变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基本格局)。对外开放的整体趋势是:由点到线再到面以及沿海到沿边,即由最初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再到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由最初的沿海城市的开放到后来深入内陆在新疆喀什、霍尔果斯设置经济特区。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党的组织
在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一直是占比很大的一个内容,其中党章知识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考察比例逐渐增加,但是很多人对于党章、党规很陌生,不甚理解,所以这一次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党章中关于党的组织这个知识点。
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将全体党员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组织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中央组织,是指党的中央一级的组织,是党的首脑机关,领导全党的工作。具体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
在党的中央组织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