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贴合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弟子规观后感”。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本可供借鉴呢?电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 将心中的想法融入观后感,让它更加完美,观后感的撰写可以遇见很多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只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切勿泄露或用于其他违法用途!
弟子规观后感 篇1
点亮我们心灵的灯
从小到大,我对古典散文、诗歌等都很感兴趣。《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小时候就看过。这些书的文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其中的内容是专为孩童教育而编纂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读这些书的时候,我觉得音韵学很有意思,我觉得这只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所以我只关注它们的文学形式,而忽略了它们的教育思想。
到2011年11月中下旬,上了选修课《弟子规》之后,重新翻开《弟子规》认真细读,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自己的见解何等肤浅。于是也明白了“学”与“读”之间的差距,也明悟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为什么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说“吾十五志于读……”。
读,是看一本书的内容的好坏、形式的丑美,是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里或者走马观花消遣时间。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理解和掌握书的内容,而且是把书中的真理实践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对我们来说,读《弟子规》很重要,学《弟子规》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的内容为适应儿童教育而编写的,因此大家也认为它是封建的产物、落后的知识,它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不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把它扔进垃圾堆,或者放在博物馆里当文物一样供奉起来,或者放在自己的案头书架上显示自己的博古通今。可是如果你真正的读了《弟子规》,并认真的思考了它的内容,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暗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经典是经典,因为它包含着永恒的哲学和人类永恒的主题。《弟子规》这一本童蒙读物就是讲述、传授、规范人类永恒主题的指南针之一。比如《弟子规》开篇就说: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就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
作为万物的灵魂,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都有父母、兄弟、亲戚和朋友。我们要与身边的人沟通,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努力保持自我,提高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从孝、弟、诚、信、爱群众、仁爱、学文学七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出了具体而实用的规范。
当然,我们学习《弟子规》,不能抱着一学就懂,一学就能全用的态度。因为学习本身,就象我们自己的成长一样,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是要逐渐培养和提高的。学习它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修养。
如在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这一章节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弟子规》是要我们努力学习文学知识的。如果只要求我们学习文学,它的价值就太低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文,对不同的人什么是文的问题。
对于如何学好、落实好《弟子规》,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谦虚、真诚,最好地方法追根索源、从小做起。关于态度,我就不做多余的赘述了。那么,我首先谈谈学好的方法——追根索源。
一是《弟子规》中的文字我们一般都是认识的,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字的读音、字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需要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