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
网友对京沪粤的异地高考政策感到失望,完全在情理之中
临到年终,北京、上海和广东先后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或过渡方案。作为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北京、上海和广东能在年底公布异地高考改革的思路和方案,算是落实了国务院有关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精神。但是,分析具体的方案,不难发现,北京的过渡措施所设置的门槛很高,上海基本延续了以前的高考政策,广东的方案也与公众的期待有差距。
正因如此,网友对上述异地高考政策感到失望,完全在情理之中。这也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国家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权限交给地方的必然结果。
早在国家出台解决异地高考的意见时,笔者就撰文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解决异地高考,在流入人口少、高考竞争程度激烈的地区,可以行得通;但在流入人口多、高考竞争程度不激烈的地区,就面临很复杂的利益纠缠,地方政府必然根据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整体承载力,设置相当高的门槛——对于这些地区,解决异地高考,应该由国家层面主导,具体包括设置开放的基本门槛要求,并根据门槛条件,统计各地外来人员参加高考的人数,协调各地的高考录取指标。
现在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基本出台,从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方案看,果然“不出意料”。可以说,有关异地高考的矛盾,并不会因方案的出台而得到缓解,矛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比如,就包括北京的过渡措施和上海、广东方案提到的异地借考思路,能否执行就存在变数——北京、上海、广东的考题和其他地方的考题不同,分数怎么折算?地方地方允许借考吗?北京、上海、广东怎么和其他地方进行协调?为此,笔者建议,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还必须寻求新的思路。
当前解决异地高考的思路,很难根本性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众所周知,我国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各高校把招生计划分配到各省市,如此一来,高考录取指标就变为各省的蛋糕,高考按户籍报名的规定就是这样出来的。显然,在这一录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本地户籍人口就会认为是外来人员“瓜分”自己蛋糕,必然产生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在北上广尤其突出,在其他省市,包括山东、黑龙江、浙江等地也存在,本地户籍人口也质疑,开放异地高考会不会影响到当地户籍学生的利益,只是他们的质疑被淹没在对北上广的质疑中。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必须推进高考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打破现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能实行高考制度改革,根本就无需各地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
首先,全国重点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目前,我国已有80所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其中存在三大联考,这三大联考都是全国性质的统考,考生在任何省市都可报名参加,如果将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脱钩,参加联考的学生,以联考成绩申请自主招生,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这不就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高考了吗?
其次,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鉴于我国高职高专目前普遍存在生源紧张的问题,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从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