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廖钟庆栏目,提供与廖钟庆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廖钟庆: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

林徽因 廖钟庆 现代诗

  廖钟庆先生写过很多现代诗的赏析,今天由留学群带来(廖钟庆: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欢迎阅读。

廖钟庆: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  

  一、

  

  诗人林徽因从事诗歌创作起始于1931年年初。那一年,她一口气就写了九首好诗。那九首诗中,我个人较喜欢的是《那一晚》、《深夜里听到乐声》和《笑》,前两首带着一种文人雅士的淡淡轻愁,以及倾诉着人生的无可奈何,而后一首《笑》则是完全写她自己。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意外逝世,对林徽因造成了心灵上巨大的冲击与创伤,她的诗歌创作基本上完全停顿,只在1932年年中写了《莲灯》(七月份)《别丢掉》(夏天)和《雨后天》(十月份)三首诗,但是,《别丢掉》这首诗,她当时根本不敢发表,因为内容太明显了,所以要到了1936年才发表。事实上,徐志摩的突然去世,似乎让她一下子失去了精神生活的支柱,同时也让她几乎完全失去了诗歌创作的动力。这样一直持续到1933年年初,她才陆续地开始写出《中夜钟声》(3月份)、《微光》(9月份)和在11月中旬写出哀悼徐志摩逝世两周年的《秋天,这秋天》。在写出《秋天,这秋天》之后,她在1933 年年岁终写出《忆》一诗。

  

  《秋天,这秋天》写出了之后,她的诗歌基调已然确立,同时她也重新找回那失去了的创作原动力。这原动力便是建立在对徐志摩的种种回忆上,然后用这回忆,去形成她精神生活的根。《忆》一诗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完成的!从1934年到1937年倭寇入侵北平止,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是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佳作不断。虽然林徽因在这阶段(我称之为中期)的诗作,因为对徐志摩的深切思念而总带着哀愁,但整体来说,她一方面仍能谨守着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的教导,(对华兹华斯来说,“快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她也能遵从中国《诗经》“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在她中期的诗歌中,像《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灵感》和《深笑》这几首诗,虽然都在思念着徐志摩,但基调则是鲜明的、快乐的。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 •序言》中认为,快乐是心灵对自身活动的肯定与回报,而心灵直接以隐喻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一诗歌理论,林徽因实能严格遵守,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深笑》二诗更是充分体现此理论!

  

  我特别喜欢林徽因前期的《笑》与中期的《深笑》这两首诗,是因为她透过“笑”这一明快的主题,去写她自己和徐志摩。这两首诗,除了高度地体现了人存在的纯美与纯真外,并且也彰显了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在诠释这两首诗之前,请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与廖钟庆相关的实用资料

廖钟庆:谈郑愁予先生《赋别》一诗

郑愁予 赋别 廖钟庆

  最近留学群小编很喜欢郑愁予的诗,那么今天带来有关郑愁予现代诗《赋别》的赏析文章,作者是廖钟庆先生,欢迎阅读参考。

廖钟庆:谈郑愁予先生《赋别》一诗

  一、

  

  在徐志摩、林徽因之后的中国诗人中,最让我激赏的应该就是余光中先生与郑愁予先生两位了。郑愁予的诗歌通常是不押韵的,但偶尔也会在他的诗中神来一笔地在几个诗行中加上韵脚。不押韵的现代诗歌而能让我整首背起来的,恐怕就只有他的诗了。尤其是他发表在1954年的好几首诗,像《水手刀》、《梦土上》、《如雾起时》、《错误》等,而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读到《赋别》这一首诗,我当时竟然就有一种要马上把它背起来的冲动!

  

  郑愁予的诗,总让人联想起“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中,浪荡、沦落在天涯海角的伤心浪子 - 断肠人。那种“无家性”,那种踽踽独行的孤寂寥落感觉,那种不被了解下的感伤,那种生命的“无常”性,那种人生的无奈与空虚感觉,恐怕只有在古代的《古诗十九首》的组诗中才寻得着。在现代的诗歌中,郑愁予的诗歌最能让人真切地体验到古典诗歌中的宇宙情怀,并巧妙地结合了现代人的人存在的无家性、虚无感的真实的失落。他的诗歌,真值得去细细品味!《赋别》这首诗,就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其中一首好诗。是它那种虚无与失落紧紧地握住了读者的心弦,而让人产生了相应的共鸣吗?是它那种古典与现代的文字与感情之善巧结合,而这种特别的感情却似乎是早已深藏在读者的心灵深处,而经由诗人的诗歌以文字点出后,让人不期然地醒悟过来吗?我只记得,我还没能来得及自我分析,便早已深陷于诗人的文字世界所透显的感性世界中!是不是诗人的文字世界所产生的魅力和对我感情上的冲击与震撼,就是因为它植根于现实世界并且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而高度冥合?也许在诠释这一首诗之前,最好是让我们先来细细地欣赏郑愁予先生的《赋别》这一首诗。

  

  《赋别》

  

  郑愁予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念此际你已回到滨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整理湿了的外衣,

  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

  山退得很远,平芜拓得更大,

  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说,你真傻,多像那放风筝的孩子

  本不该缚它又放它

  风筝去了,留一线断了的错误;

  书太厚了,本不该掀开扉页的;

  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足印的;

  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开始了,而海洋在何处?

  “独木桥”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广阔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专宠的权利;

  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而我不错入金果的园林,

  却误入维特的墓地……

  

  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

  这世界,我仍体切地踏着,

  而已是你底梦境了…...

与廖钟庆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