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留学群为您编辑整理寡人之于国也,欢迎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一)
看罢《寡人之于国也》,眼前立时出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作的漫画本《孟子》中的一幅画:孟子苦口婆心地推销“仁”的学说,尊贵的君王呢?却倚在王座上酣然入梦。这实在是对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尴尬处境的绝妙反映,虽然有点夸张。
孟子从来就是以善以言辞动人闻名的。他的演说,往往能抓住谈话对力最关心的问题“诱敌深入”,使对方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再加以明白易懂的比喻,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这不,梁惠王在孟子的语言攻势下,很久都不能发一言,显然被说服了。
尽管学者(也就是某“子”)在与国君的谈论中屡屡征服对方,但事实上为国君们所乐于采用也就法家一路。每一个有头脑的国君,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或许学者的论调高明得很,甚至让自己有醒酗灌顶的感觉,但冷静下来好好考虑,却不可全信那些歪理邪说,否则国家要倒大霉。“仁政”,这是一个美妙的字眼儿,可是兼并战争不相信美妙。施行“仁政”所需要的时间太长,没等你发展得强大,邻国或大国的军队早已杀过来。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国君们面对学者的劝说为何如此“不开窍”了。
而学者自己又何尝不想看到天下在“本门学说”的指导下 “臻于大治”呢?问题是学者自己弹精竭虑经营的学说大都带有乌托邦色彩。道家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理想就不用说了,墨家的“兼爱”、“非攻”,大有基督徒泛爱思想与和平主义相结合的怠味,.吓惜当时的国君能对自己的子民“泛爱”已经很不错了。总之“仁政”行不通。至于名家、农家、阴阳家……更难成大器也惟有法家,在那兵荒马乱、战火连年的时代,能够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正所谓“乱世用重典”。儒家学者在各国碰壁不断,倒不见得是儒家学说差劲儿(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就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而是不合时宜。可怜的学者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意识不到他们的不成功乃是历史的必然。
“不开窍”的君主与“不成功”的学者,谱写了战国史中亦喜亦悲的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二)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当代教育的缺失,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
可是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的实情和社会的现状呢?一切人眼中只有高考,一切人眼中只有分数,而为了分数的终极指向又是一切为了金钱和名利。这样,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只是一堆没有了思想和感情的零件、一群金钱和权力的奴才罢了。可是,学生们毕竟还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还是要做一个 “人”,一个懂得温暖、渴望亲情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啊!于是,他们开始仇视了,他们要报复这个将他们变得如此空虚和绝望的学校了;于是,山西朔州一高中生在课堂上拿刀捅向了郝旭东老师;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了,湖南澧县城关中学曾庆岩老师被学校已开除的一名初中生用匕首刺死了,……于是,也肯定还会有“我要杀老师”的“死亡日记”出现,肯定还会有老师被杀的悲剧重演,或许就在明天,或许就是你和我……
唉,可怜的孩子,我又何尝不知道你必中的苦!可是,你是否知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