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写作品名观后感时该找何种角度呢?优秀的作品总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将收获总结成观后感,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观后感在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留学群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孔子观后感”,把这些参考资料视为你的好朋友愿成为你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孔子观后感【篇1】
亲爱的孔子老师,这本书的书名有点淘气,但它是一些古老的故事。孔子何人?是历那个瘦弱耄耄、正襟危坐的老师。
黄色的图画,长期的隔阂,两千多年的历史,给了孔子太多的误读。孔子,如此熟悉而陌生的先贤。接过妈妈递过来的新书,我心中充满了疑惑。
打开书,迎接我的是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般轻松的笔法让我看到孔子与**们的讨论和周游列国的艰辛。在感慨孔子智慧仁爱的同时,我也十分欣赏作者这种勇敢、创新的写法,使历史人物、事件生动却不失真实,就像《品三国》作者易中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一样,敢于打破被神化或被妖魔化的历史形象,告诉我们“历史原来如此亲切、精彩”。
阅读孔子,给我的感受是震撼,在孔子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了解到一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先驱,敬佩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达到许多现代人仍无法触及的思想高度。
每个人都是从一个不知名的婴儿成长起来的,圣人也是。世上没有天生的伟大圣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有坚强的心、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品格。当他们最终跨过这一高度,他们的思想成果将永垂不朽。
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春秋时期,孔子怀着恢复周礼、以德化人的美好理想,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一生,奔波讲学。但是他看到的却是君王昏庸、奸臣挑拨、百姓愚昧,他却从未放弃内心的仁义。鲁定公的肥与欲,鲁哀公的无能与敷衍,孔子两次冷落故里。
漫漫周游,食不果腹,屈辱困苦,被围困追杀过,每次都被君王晾在一边。不是无能,而是不用。单从孔子的经验来看,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但正是在挫折中,我们看到了圣人内心的光芒。一路坎坷,一路思考,他告诉**人们要冷静面对,苦难才让他时时刻刻练习。仁者无忧。
没有得到,因奋斗乐在其中;得到了,乐在其治。处处对峙,但不是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被人接受,降低标准,违背自己的性格,得到别人的认可。
从前,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主张清静,无所事事,与世隔绝。孔子无法接受,一个心忧天下、坚持理想追求的人怎能独守一个人的寄情山水、淡然快活呢?他的心中装着一个大同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景,而不是老子崇尚的百姓老死不相往来,各自独处隐居。
老子的计划是永远行不通、达不到的孤僻生活。
老子安居乐业,孔子却忙着,想着人民的安危。为了改变现状,他用道德来澄清野蛮暴力。这样的智者、勇者,注定是痛苦的。然而,他却培养了无数圣人,并将自己的思想传给了后代。他心中始终坚守的仁义,让他有份幸福。
历史的险流中,他没有选择一个人从容清静生活,而是为千万大众力挽狂澜,思考奔波。这些勇敢的人是我心中真正的圣人,让我们在行囊中拥有圣人思想的力量。时代的进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也许安静和无所作为不应该成为生活的脉搏。时代的进步,需要勇于创造历史,扫除渣滓,向四面八方挥手,坚决改革。
一定有困难和失败。在逆境中,强者可以更快地成长和成熟。他们学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