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演义优秀读后感(篇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然而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正规武装组织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非常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国演义优秀读后感(篇2)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原文版,有很多地方比译文版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比如精简版的桃园三结义,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而古文版则用了几乎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写刘、关、张三人的外貌,他们如何相遇,如何相识,如何到张飞家桃园结义、来张飞家住宿的商户怎么把打败黄巾贼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又把自己原来准备卖的马匹、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