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懂得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3、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4、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四、教学难点: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五、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六、课时划分:(14课时)
时间 周次 教学内容
2月第一周1、认识周围的邻居
3月第二周2、邻居之间怎样相处”
3月第三周3、共建邻里好环境
3月第四周4、介绍我们的学校
3月第五周5、感谢您,老师
4月第六周6、学校的发展变化
4月第七周7、不同的生活环境
4月第八周8。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4月第九周9、公共场所的文明
5月第十周10、献出我们的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