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1月1日,人们就会欢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这个节日也是公认的法定节假日,人们常常会用热闹的庆祝活动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那么元旦是怎么来的呢?又有哪些习俗存在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元旦的由来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一、元旦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元旦指夏历(农历、阴历)岁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元旦指公元纪年每年的岁首第一天。自公历传入中国,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4000多年前,尧天子在位时勤政爱民,深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他没把“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元旦。
西方的元旦,始于公元前40年,埃及人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前46年,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Janus”(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
二、元旦的日期
在中国古代,“元旦”具体日期随朝代更替而不同: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时期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在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公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1月1日为元旦。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大洋洲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西侧,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公元前46年,凯撒要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民众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再有,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爱斯基摩人的元旦不固定,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
三、元旦的习俗
在中国刚刚开始欢庆元旦时,其欢庆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欢庆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欢庆习俗就更简单了。
四、元旦的饮食习俗
1、胶牙饧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