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亲子心理健康栏目,提供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父亲缺席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父亲缺席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评价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的“中国狼爸”萧百佑,人们更多聚焦于他对孩子不近人情的“狠”和“严”,却常常忽视硬币的另一面:作为父亲,他尽心尽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从未缺席。

  和很多吝惜时间的父亲不同,“狼爸”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的价值、父亲的价值被高举。对比萧百佑式的父亲,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在家庭中除了提供经济来源,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殊不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亲的缺席甚至猛于狼爸的“苛政”。

  现象聚焦:

  父亲不知孩子

  上中学还是小学

  在很多中国孩子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模糊的影子——早晨眼睛没睁开,爸爸就出门工作了,夜晚已经进入梦乡,爸爸还没回来。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更是鲜见爸爸的影子。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影星成龙坦诚自己对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成长教育“操心”不多。他回忆,有一次好不容易有空去学校接儿子放学,在校门口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打电话问儿子,才发现儿子早就上中学了,自己却是在小学门口等。

  事实上,身边也不乏如此“粗心大意”的父亲。说到父亲在成长路上的缺席,去年刚大学毕业的沈凌对记者说,“我就是个典型例子,我爸从来不管我,家长会几乎从来没去过。只有一次去了,还忘了我是几年级几班的。”

  前不久,上海的一所小学在全校推行一项特别的“爸爸教育”,明确规定活动的参与者只能是每名学生的爸爸。校方表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缺席”的状况。在很多爸爸看来,赚钱养家,给孩子买玩具,就是爸爸的作用。但在更多孩子的眼里,其实,爸爸的陪伴比爸爸的玩具更重要。

  “忙碌”让父亲缺席?

  近日,疯狂英语创办人李阳的离婚案正在审理中,从视频中可看到:当李阳滔滔不绝辩解时,他的妻子忍不住质问他究竟对家庭、孩子付出过多少?为什么几个月都不回家看女儿?面对李阳所谓“太忙”,其实很“爱”孩子的辩解,她禁不住问:“大女儿今天下午学校刚好有活动,你可以来吗?”李阳支吾称下午已有安排……

  生活中不乏李阳这样在家庭中处于缺席位置的父亲。“忙”永远是他们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正当”理由。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首席心理咨询师张功和认为,不少中国家庭中,父亲的缺席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关系密切。“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男性主要负责赚钱、养家,维持家庭开支,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内部事务。”张功和表示。这种模式当然有合理性,但是如果父亲经常处于缺席的状态,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和其他环境因素相比,“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无疑更大。”张功和说,“一个结构完整、教育合理、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培养出品格健全的孩子。”在他看来,比起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管不问的父亲,以“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为人所知的“狼爸”萧百佑也许更值得赞许。

  懦弱、逞强皆源自缺席的父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方式对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张功和发现父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人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缺乏阳刚之气,一种则...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如今,女孩在11~13岁,男孩在12~14岁,就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有少数孩子还可能比同龄人稍早,只要身体健康,都属于正常发育。青春期被称为“急风暴雨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危险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迷惑不解——

  “我们做父母的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孩子不爱理睬我们了?”

  “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令他反感?难道应该支持他‘不务正业’吗?”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看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犯了什么法?为这小事孩子竟离家出走?”

  “我们也有高学历,可孩子却总说我们“老土”,怎么就是与孩子找不到共同话题?”

  “赶时髦、追星、上网是很危险、易越轨的行为,孩子听不进警告怎么办?”

  父母们应该意识到,您面对的不只是自家的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庞大雄壮的“青春阵营”和“青春军团”!父母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这个蓬勃发展的青春团队直接对抗和较量。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他们想的事情多了,头脑复杂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同伴的影响往往超越了父母的权威。

  但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仍旧把子女当作“小孩子”,包办代替,独断专行,而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大大超越过去,向父母们提出种种新的挑战。例如,一名认为自己太胖的初中女生因盲目减肥,引起营养不良、闭经,终于被迫休学。一名男生以为自己生殖器短小而严重自卑,有频繁手淫行为不能克制,情绪忧郁多次自杀未遂。但他们的父母还蒙在鼓里,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就感到措手不及而万分沮丧。

  这两个实例都是“青春期体像烦恼”,又称为“体像意识问题”,也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所描述的“丑小鸭情结”。少男少女产生焦虑紧张、心里烦躁不安,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性发育存在各种疑惑,以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出现自责、自卑心理。尤其是对自身性发育的无知,可能导致青春期一系列心理障碍;性格内向、偏执的孩子,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感到难于启齿,一般都不会跟父母说,有可能诱发极端的心理行为。这时,父母要注意以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多听少说,这样才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捷径。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容易的,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父母要善于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态度诚恳。

  二、学习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父母不妨花点时间体验一下孩子迷恋的漫画书、流行音乐、网络等等,不要轻易做道德评价,而要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合理性。

  三、积极调整亲子关系 父母要将孩子作为宝贵的“家庭资源”,在情感交流上亲子之间要力争达到“信息平衡”,放弃自以为“永远正确”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孩子学习。

  四、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重要的家事,父母可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创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

  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忌讳消极的评价,无情的斥责,不断的猜疑,无理的苛求,空洞的说教,自私的溺爱。要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帮助他们解除青春期的种种烦恼,父母们就要用对待青年、成人的态度,来引导少男少女明确自己“准青年”的身份,父母应尽早放手,做一个称职的孩子的“成长参谋”,让孩子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学会独...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孩子需要表扬但不能过度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孩子需要表扬但不能过度”,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家住浦口天润城小区的陈女士一直在为怎么教好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而费神,不过调皮的女儿“吃软不吃硬”,每次只有受到表扬时,才会表现得比较听话。因此,每次考试前,陈女士总会变着法儿地表扬一下女儿,经过两三年的观察,这个方法还不错。于是,她在论坛发帖,向大家“传授”了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一秘诀。

  昨天下午,陈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属于中等偏上。从女儿上一年级开始,陈女士就发现,每次考试之前女儿都有些心浮气躁,“用现在的话就是,她特别不淡定。”

  为此,陈女士也想了不少办法,“我故意吓她,说这样表现不好,肯定会考不好,可她一听,反而更慌张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陈女士又“恐吓”女儿,说再这样,就向老师打小报告,不过女儿不仅不害怕,反而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才不怕,我们老师对我可好了!”

  “威逼”不成,陈女士又想到了“利诱”,她告诉女儿,如果考试能考到全班前五名,就给她买个她一直想要的玩具。不过,女儿依旧不为所动。

  后来,陈女士看了一本关于教育子女的书,书上说,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提出表扬,这样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于是,每次考试前,陈女士就会变着法儿地找借口表扬女儿,“比如她早上吃早饭,我会夸她,今天吃得真快,而且都吃完了,过两天考试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其实她每天都是这样的,但是我夸过她后,她就明显地积极许多,考试成绩也比以前好一些。”

  心理专家:孩子要表扬但切忌过度

  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吴晓表示,陈女士的做法,在心理学中称为“暗示效应”。

  不过,陈女士的方法虽然屡屡奏效,但也不能就用这一招来解决女儿的学习态度问题,“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

  而且,过度表扬,还会产生“超限效应”,可能会引起孩子极不耐烦或逆反的情绪,这样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那么,如何“一劳永逸”地让女儿自己爱上学习呢?吴晓表示,陈女士应该为女儿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才是根本的方法。

  为何受表扬让人表现更好?

  外媒称,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人们在受到赞扬后为何会表现更好的科学证据。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该研究是由日本生理学研究所教授定藤规弘、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研究生菅原正、名古屋工业大学终身副教授田中哲组成的科研小组与先进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渡边胜见共同完成的。

  定藤规弘教授领导的这个小组此前就发现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或得到现金奖励时,其大脑中的纹状体区域就变得十分活跃。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当纹状体变得活跃时,似乎能激励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得更好。

  报道称,参与这项研究的48名成年人被要求学习并表演一种特殊手势(在30秒内尽快以一种特殊顺序按键盘上的键)。参与者在学会这种手指练习后被分成3个小组。第一组包括一名评估员,他会称赞每一位参与者;在第二组中,参与者会看到另一位组员受到表扬;第三组则是每一位参与者根据一张图表来评估自己的表现。当参与者被要求在第二天重复其手指练习时,直接受到评估员表扬的第一组表现得比其他两组更好。这表明在练习后受到赞扬激励人们以后表现得更好...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长时间盯着屏幕与儿童心理疾患关系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长时间盯着屏幕与儿童心理疾患关系”,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长时间坐在电脑或是电视机前与儿童肥胖之间有关系吗?大量的研究已证实,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那么在屏幕前呆的时间长或短与精神健康之间又有没有关联呢?

  研究人员对约1000名十至十一岁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在屏幕前呆的时间、精神健康和社交表现方面做出度量或评定。结果发现,每天呆在屏幕前两小时以上的儿童,更多地出现情绪问题、过度兴奋、以及与人交往方面的障碍(调查问卷只能得到相关,这个结果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不排除有心理问题的小孩儿更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儿的可能性。)。心理疾患一旦形成之后,并非简单地通过增大运动量即可消除,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也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研究者觉得这个研究再次提醒人们,限制儿童的在屏幕前的时间还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议是1天不超过两小时。研究者表示,年轻人运动减少可能也跟活动空间变小有关系。对孩子们来说,活动空间有限使得其倾向于选择看电视或上网这些不需要很大活动空间的娱乐。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亲子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心理充满信心

  职场心理测试:是什么阻挡你的升职道路

  职场心理解读:让人不愉快的职场人更加成功

...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很严重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很严重”,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亲子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心理充满信心

  职场心理测试:是什么阻挡你的升职道路

  职场心理解读:让人不愉快的职场人更加成功

...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孩子爱偷窥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孩子爱偷窥”,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爱做偷窥狂

  情景故事: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非凡感爱好,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 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假如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

  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孩子怎么玩起了性游戏?

  情景故事:

  听到4岁半宝宝 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轻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 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熟悉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 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 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熟悉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小孩子也会手淫?

  情景故事: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专家支招: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恐吓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假如 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 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培养金钱观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怎样不让他们变成“守财奴”或者“挥霍者”?对金钱过分计较或滥用,都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早教育他们面对金钱,把握对金钱的态度,是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来看看美国“深入教育”网的建议,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不能只说“太贵了”。生活中总有很多地方要用到钱,也有很多时候不应该花钱。要告诉孩子是否购买一样东西的原因。因为,花钱的原因并不仅仅源于能够买得起。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我们不应该这样花钱,是因为……,或者说:这件商品不值得买,因为……。不要单纯地强调不买的原因就是“这个太贵了”,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负担得起,就可以买。

  带孩子去银行。去银行存钱时,最好带着孩子去,让孩子体验存款的形式和意义,并懂得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解释贷款。如果你贷款买了房或者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解释借贷与利息间的关系,以及收入和还款间的平衡。让孩子明白,贷款可以帮助人们在资金不足的时候,提前购买商品,但前提却是,要能够承受得起长期的还款和利息压力。

  让孩子了解财政困难。如果家中遇到资金困难,可以对孩子开诚布公地讲,但是不要过多地描述细节。只要让孩子理解,金钱并不是手里的神灯,想它什么时候出现就出现。

  区分需求和渴求。即使是小孩子也懂得向你索取关爱、玩具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但是,在商品的世界里,需求和渴求就变得有所区别,例如咖啡杯,你可能需要一个咖啡杯,来满足你的日常需求,但是,你却想要一个价格十分昂贵的咖啡杯,这种心理上的渴求可能并不符合你的经济状况或者实际需求。因此,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也懂得区分这两者间的差别。

  谈论为什么要买。你去逛街购物时,别忘了和孩子对话,告诉他们购买的原因,是来自广告的影响?价格便宜,还是质量可靠?你如何从同类商品中进行选择?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此外,你如何存钱,怎样花钱,为什么捐款,为何有的东西不会立刻购买,而是等待时机,如何合理利用金钱,避免浪费等问题,都可以成为你和孩子间的对话主题。

  节俭的意义。购买二手货,循环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纸张、生活用品,这些行为都是你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金钱观的机会。向他们解释:我们做这些事,不仅为了省钱,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学会掌控金钱。挣钱需要技能,花钱需要智慧。财富可以装点人的外表,但知识和品质才能衡量一个人的内心。珍惜辛勤劳动换来的财富成果,同时也避免让各种诱人的财富象征成为追逐的终极目标,孩子将因此获益终生。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强迫孩子承认亲情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解读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强迫孩子承认亲情”,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不要强迫孩子确认亲情:有些母亲常训诫孩子:"为什么你会如此顽皮,难道你不了解妈妈的苦心吗?"

  孩子调皮,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从某方面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其次,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每位为人父母者,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 一个道德上毫无缺陷的人。

  换句话说,母亲的这一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极具"正义"性。凡是小学生都能了解 中的含意,即使想回避也说不出口,因为"正义本身"是不容反驳的真理。

  "难道你不了解妈妈的苦心吗?"这句话是值得到对方的承诺,而这个答案只有"我知道"。事实上明白其中道理,却又要违背父母的心意,就可称之为"正义的暴力",如此一来,简直如同把孩子逼进了死胡同一般,甚至使他产生"狗急跳墙"的心理。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自然会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所以不必非说出来不可,让孩子勉 强确认亲情。因为,感谢父母的亲情,是孩子的本性。如果将孩子赶入死胡同,一再地以"正义"来加以斥责,将会减低孩子感谢的心意,而助长了厌烦的心情。这种厌烦之心会使孩 子产生偏见,认为父母付出的爱心,是要求有所报答的。总之,孩子虽然无法了解列深的道 理,父母若一再地强制孩子确认亲情,只能加深其反抗心理而已。

  俗话说:"以微笑来做正义的事"。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要求报酬,是天生的,若能进一步容之心来接纳孩子,相信更能让孩子了解亲情的伟大。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亲子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心理充满信心

  职场心理测试:是什么阻挡你的升职道路

  职场心理解读:让人不愉快的职场人更加成功

...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威胁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的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事实上,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亲子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心理充满信心

  职场心理测试:是什么阻挡你的升职道路

  职场心理解读:让人不愉快的职场人更加成功

...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获得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 亲子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你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吗?留学群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分享“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获得”,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

  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

  职场心理解读:如何调节心态

  职场心理分析:为人处事的原则

  亲子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心理充满信心

  职场心理测试:是什么阻挡你的升职道路

  职场心理解读:让人不愉快的职场人更加成功

...

与亲子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行业看点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