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后,新初三生们迎来了初中最重要的一年——初三。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留学群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作文写作素材以供参考:
一加一应该等于二,但是很多父母的教子方式,却往往是一加一等于零。
小达就是一个例子,他只有九岁,站起来不够四尺,毫无惊人之处。但是他的家人却把他形容为一名小魔头,发起恶来,茶杯碗碟乱飞,家中没有一件完整的物件。
妈妈说:“我完全没有办法,我愈要阻止他,他就愈发狂。”
爸爸说:“我也拿小达没办法。这是一个全不听教的孩子,只有靠药物才能使他安定下来。”
九岁的孩子,就与镇静剂结下不解之缘。问题是,药物使他安静,也令他呆滞,有时还会有副作用,令他更加失去控制。到后来,家人宣布投降。几岁大的孩子,便成为儿童医院精神科的长期住客。
小达在医院像头小绵羊,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变回头小疯牛。他的行为问题,好像是特别为家人而设的。
既然问题发生在家中,理应向家庭着手寻求解决办法。实际情况却是,很多这一类被列入不受家人控制的孩子,大都成为医院或儿童机构的永久居民。
这些孩子,变成了机构的产品,只能在院舍的环境下成长。
儿童病人其实无病
数年前,我随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琴到纽约一家儿童精神科医院工作,就在其中一间病房内见到小达。
当时室内有七八个孩子,正忙着与辅导员玩集体游戏,独是小达一个人坐在角落,双目无神,毫无生气,只肯追随院内的保姆。
米纽琴对我说:“你看,这个孩子不应留在医院,他该与家人一起!
一看病历,才知道小达已经在这家医院住了两年!白天出院上学,下课就回到医院去。据主诊医生说,小达已经习惯以院为家,与院内上下员工十分投契,连她都把小达当作自己儿子看待。
问题是,小达愈习惯医院内的生活,就愈难归家;愈是与院内员工熟悉,就愈把自己父母当作陌生人。
这种现象,产生了大批有家归不得的儿童“病人”,他们其实无病,只是父母管教不来,医院便成为他们唯一可以正常成长的归宿。北美洲的医疗制度愈完善,愈是制造一群以医院为家的病童。
要维持这班儿童在医院长期住院,每人每天需要两千美元,幸好美国近年收紧医疗费用,才认真地考虑怎样处理这个由体制所造成的问题。
改善办法从父母开始
既然问题发生在家中,改善办法应该由教育父母开始,而不是把教不来的孩子送进医院。
教育父母有两个不同趋势:一是把父母亲召集起来,教以养子之道。但是这种类似方程式的书本教育,往往与每个家庭内所发生的情况并不吻合。虽然在讲解上强调父母间要彼此合作,但是夫妇间的不合拍,及其不合作的形式与种类繁多,而且各有前因,岂是叫他们合作就合作的?
另一种父母教育,就是让父母亲与孩子同处一室,看他们彼此的互相行动:父母亲各人如何与孩子沟通,夫妻间的节奏互相应对。即使在短短的观察中,也可以见到每个家庭那不断重演的形式。如能找出其出错的环节,加以修正,则可以更具体地协助父母找出较为有效的教子之道。
管教方式互不协调
例如小达一家,父母都是爱子情深,参加过不少亲子训练班,只是不知何故,两人一接近,孩子就发起狂来。
米纽琴邀请这一家人会面,在交谈中,母亲把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