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临终关怀栏目,提供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英国临终关怀的可负担性和质量好得“无与伦比”

英国移民生活
  如果想要舒舒服服地死去,应该选择在哪个国家度过自己最后的岁月呢?经济学人信息部(EIU)近日公布了《2015年死亡质量报告》,对医院情况、工作人员能力和可负担情况等临终关怀要素加以比较,英国名列全球第一,澳洲和新西兰紧随其后,中国大陆地区则出现在了倒数10名中。

  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旗下信息分析机构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15年死亡质量”调查中,澳洲和纽西兰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名;美国则在爱尔兰、比利时、台湾、德国和荷兰之后名列第九。

  该机构对医院和济贫院的质量、医护人员素质与训练,以及护理的可负担性和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日利亚和缅甸的临终关怀水平排在最低的行列。

  调查发现,英国临终关怀的可负担性和质量好得“无与伦比”。慈善机构对这一结果喜闻乐见,不过表示还有很多人临终时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护理。

  报告称,虽然英国的临终关怀以93.3分排在第一位,但所有排名靠前的国家都还有改善的空间。中国在这份榜单中排第71名,被指是面对人口老龄化时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持续上涨。

  “中国采用临终关怀的步伐迈得很缓慢,在选择医疗保健策略时主要采用治疗方法,”研究写道。研究发现,是否成功进行临终关怀和收入水平关系密切,虽然新加坡、香港和沙特阿拉伯分别以第12名、22名和60名的排名拖了后腿。

  上榜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不到一半提供良好的临终关怀,仅占15%的成年人口。

  研究称,随着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总的来说,越来越多地方采用临终关怀了。

...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移民生活

美国华人看临终关怀:安宁服务难过孝顺关、面子关

国华 临终关怀 面子

侨报记者 李竑:2010年,全美约150万患者接受了临终关怀服务。在这些患者中,38%是癌症病人,其余是心脏病、肺病、肝病和老年失智症患者。其中,欧裔患者占82%,亚裔患者占1.1%,华人患者的比例只有不到0.3%。许多华裔家庭不能接受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原因是担心日后被指未尽孝道,因此在家人病危时一定要求医生尽全力抢救。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受固有观念的影响,患者家属坚持依靠仪器延长患者的生命,而患者的痛苦时间也同时在延长,事后家属往往会为当时的错误决定落得终身遗憾。改变观念才能减少家人的痛苦!

为生命画上无悔的句号

即便是接受了安宁服务,病人家属的内心还是经常备受煎熬。有位女士的母亲因癌症末期进入安宁疗护系统,可是她心中仍抱有希望,不肯给母亲足量的吗啡止痛,怕会有负面作用,当时她母亲褥疮十分严重,半身瘫痪,癌细胞已蔓延全身。有天晚上母亲忽然大痛不已,女儿还是不愿给母亲用太多吗啡,坚持让救护车再送入医院。在医院病房里,一进房间就能闻到一股死老鼠的恶臭,原来她母亲臀部的褥疮已经肉腐见骨。由于她坚持打营养针救治,不让用全量吗啡,做安宁步骤,医生也无可奈何。

后来,6位医生和这位女儿一起开了一个会诊会议,希望她能放下,让她母亲不再受苦。当她终于点头,愿意只做止痛安宁的措施后,她母亲终于可以安静入睡,不到24小时即安然离开人世,脸色不再挣扎痛苦,走时十分安祥。母亲去世两年过去了,但她却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中,无法自拔,她时时自责让母亲多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王莉莉指出,近20年来欧美对疼痛进行了大量硏究,事实上已获得有效控制癌症疼痛的方法,而且纠正了许多非常错误的观念。很多人认为癌症病人需尽量忍耐疼痛,不得已时才用药,否则药物会成瘾,或剂量愈用愈多,这与事实刚好相反。癌症病人愈是忍耐疼痛,等痛到极点时才用药,反而须加重剂量才压得住症状。疼痛的经验使病人产生焦虑,焦虑会降低病人对痛的承受能力,所以药物的使用量会不断升高。现代癌症止痛原则是:“痛前用药”。在病人还没有痛时先用药,使病人消除疼痛的记忆及焦虑,因此药物的剂量不但不增反而减少。

许多人对吗啡也有许多误解,如使用成瘾等。事实上,欧美的许多硏究发现,几乎没有临终病人是因为使用吗啡而造成上瘾的。如果进入了安宁照顾,就有专业人员对病患及家人进行指导,就会免除病患及家人因不了解而承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来自杭州的王群力,2005年举家来到纽约,2008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罹患肠癌晚期。王群力的家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十分悲伤。王群力和病魔进行了三年的抗争。最后当医生断定病情已进入末期时,在家庭医生和王莉莉的协助下,他们接受了安宁照顾。

天性乐观的王群力为了回馈社会,最后决定捐出眼角膜。他常说自己的眼睛最好,可以看到地上的蚂蚁在爬,他要把自己最好的捐出来。

古人云:“天为生命定寿元,人为天命赋意义。”安宁服务给予病人身体、心理和灵性的照顾。纽约华人社区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服务,让临终的病患如秋叶般静美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让病患家属不再遗憾,不再伤痛。

安宁服务难过孝顺关

下城医院社区事务及医务关系高级助理副院长黎翠文表示,很多病人愿意接受安宁服务,但家人那里无法通过。黎翠文说:“坦白地讲,有些病是没有办法根治的,我们可以让病人在剩下的时间过得好,没必要那么痛苦地死。但很多时候家...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社会聚焦

华人社区志愿者推广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 志愿者 华人社区

一项资料显示,美国自1969年诞生第一间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以来,接受这项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150万获得服务病患中,38%是癌症病人,其余是心脏病、肺病、肝病和阿兹海默症患者等。白人占82%,亚裔占1.1%,华人比例不到0.3%。

有感于华人社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比例超低的现状,自台湾移民美国多年的老年临床护理专家陈明慧2005年在北加州创建了美华慈心关怀联盟。陈明慧表示,这个完全由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是美国目前唯一对华人社区提供临终关怀辅导和服务的社区组织。

撒一把希望的种子

5年来,陈明慧和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以举办讲座、培训志愿者、制作短片及宣传资料等形式,致力于让更多华人家庭和个人得到联邦政府的这项服务。联盟与旧金山湾区10个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又在近期两个周末利用有限资源举办了第一届华语志愿者培训班,希望撒一把种子在华人社区生根发芽。

陈明慧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临终关怀服务是一种特别的、人性化的关怀理念。病患生命只有最后6个月时,主动放弃积极性治疗,而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灵性辅导师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其在家中或疗养院等住所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病患正视死亡,帮助其减轻疼痛,对病患及家属进行心理和精神辅导,让病患感受到没有被抛弃、被放弃,有品质、有尊严地渡过人生最后旅程。

面对死亡的心理误区

“中华文化传统让许多华人家庭不能接受放弃积极治疗而选择临终关怀,有的担心因不尽孝道而被指责或终身遗憾。”陈明慧说,华人在亲人病危时一定会要求医生“尽全力抢救”,期待奇迹出现,但这种全力抢救可能会让病患已经濒临衰竭的身体数倍地增加痛苦,即使延缓了生命的过程,但身上插满了管子和仪器的生活毫无品质可言,家属也因此悲伤无措。

陈明慧说,华人对临终关怀服务没有正确认识,源于语言障碍以及没有畅通渠道认知这项服务。早在198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法案,凡是65岁以上病患、65岁以下残障人士、任何年龄患有肾功能衰竭需要肾透析和肾移植的病患都可以得到临终关怀服务,联邦医疗保险支付85%费用。1999年通过的病人医疗权利法案规定,每一家医院和诊所都有责任为病患提供母语服务,任何病患都可以要求口译员翻译。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华人和美国人看待死亡和选择治疗的方式不同。在圣塔克拉拉凯撒医疗中心内科及癌症病房担任助理护士长30年的赵波倩说,华人忌讳当面谈死亡,家属经常请求医生不要告诉病人得了绝症,导致病患许多心愿没法交代。病患则猜测自己要走了,怕家人担心,忍痛假装没事。

让病患家属两相安

陈明慧说,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让病患明白他有医疗自主权,可以选择治疗也可以选择临终关怀服务,可能病患还会很感激,让他有机会处理人生的最后事项,有机会做一个决定和告别,家属内心也得到安慰。

台湾移民韩宏旻89岁的婆婆去年因肝硬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在医院备受打针抽血以及疼痛不能入睡的折磨。全家经过咨询并得到婆婆认可后,选择了在家中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婆婆服用止痛剂,可以舒服入睡,每天等着志愿者来陪她说话,到后院晒太阳,看她的小狗。虽然两个星期后她走了,但她是在睡眠中去的,没有痛苦,我们全家也安心。”

韩宏旻自此决定加入临终关怀服务的队伍。5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志愿者像她一样成为美华慈心关怀联盟一员。他们大...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社会聚焦

健康与社会服务学理科硕士(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高级护理(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高级护理(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临终关怀与帮助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悲伤辅导与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临终关怀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