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中考历史考的范围栏目,提供与中考历史考的范围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2012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解析:九年级上册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山东省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 付桂花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明确俄国1861年改革的含义:是指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度危机,巩固统治,而被迫实行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从背景方面来看,1861年改革有它的必然性。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度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二,从内容方面来看,1861年改革中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但农奴获得自由时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因此农奴制改革也是对农奴的残酷剥削;第三,从影响方面分析,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2)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可以从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地分析理解。首先,这次改革是在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后,由明治天皇政府实行的,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改革力量的政治立场。其次,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废除了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明治维新通过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加强了国防,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由此,进一步明确: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它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2.难点

  (1)理解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两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教材内容叙述比较简约,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如用图示法可以更好地理解:

与中考历史考的范围相关的中考历史

国考与省考的招考范围有什么不同

国考与省考的区别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国考与省考的招考范围有什么不同,由留学群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你准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公务员国考和地方省考的招考范围不同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向全国招考,全国各地区符合条件的考生均可报名参加考试,除少数特殊职位外,一般没有户籍限制。

  地方省(市)公务员考试一般要求具有本地户籍,主要面向当地居民进行招考,但对特殊群体则不要求具有本省户籍,对此,各省通行做法一般为:本省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报考,在当地就读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无当地户籍但属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层次者可以报考。注意,各省的具体政策还是会有所不同,比如个别省份的少数职位更为具体的要求具有某市(县)当地户籍,因此本文的介绍仅供参考,详细情况需要查看各省的具体招考公告和职位表,若有疑问应咨询当地公务员局以及招考用人单位。

  留学群公务员频道精心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频道

与中考历史考的范围相关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考与省考的出题范围有什么不同

国考与省考的区别 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考与省考的出题范围有什么不同,由留学群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你准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从出题范围来看,国考与省考的差异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考题力求各门学科知识的均衡性,而省考题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国考题亲睐时政大事,而省考宠幸社会民生

  国考题和省考题都与时事热点密切相关,国考题集中于国际,国内大事,只在2011年的考题中涉及到了经济热点(人民币升值问题)。而省考题近两年的热点都是有关民生问题的,如2009年的第59题(三鹿奶粉)、2010年的第61题(低碳生活)、第62题(金融危机)。

  3、国考题对中国近现代史颇为倚重,省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近两年来国考都有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如2011年的第7题,2010年的第122题。省考几乎对历史不闻不问,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强烈的兴趣,2001年有两道题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别是第57题,第64题。

  留学群公务员频道精心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频道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中考历史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

  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有关朱元璋的负面言说,比如杀功臣和所谓的文字狱,我已在前面的文章谈过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就不再涉及了。在此,我就试着总结一下这位史上罕见牛人的五大历史功绩以证明朱元璋的伟大并非妄言罢。

  功绩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说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时,便是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但每次混战到最后,则又必定会回落到各家归一、天下一统的局面。而这最后的胜者,通常也总也有其胜出的理由。无论是刘福通、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对于腐朽的蒙元统治者来说,那当然都是正义之师;但若拿各支农民军互相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没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汉族人的政权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后的胜利是无可指责的,他既非继承,也非窃取,而是全凭自己诚实的奋斗夺得这谁都可以奋力抢夺的天下的。事实上,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得国之正是罕有对手可比的。

  为什么最终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了统一国家、结束战乱、恢复汉民族政权的使命?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我想,这固然是命运和上天对朱元璋的眷顾,却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综合优势的最终胜出,比如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军队将士齐心,整体战斗力极强,尤其能打恶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战略上高瞻远瞩,决策一贯正确,并且高参尽心、猛将云集……

  功绩二: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说:元朝统治中国时,蒙古人对汉族施行多种种族歧视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划分为四等人,汉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杀死蒙古人者,偿命,杀死汉人的,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第三,汉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妇的出夜权必须交给蒙古保长;第四,汉人不能拥有武器,连菜刀也只能几家合用一把,且由保长负责菜刀的保管;第五,汉人赋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贫苦中,一旦遭遇灾荒那就性命难保;第五,汉族无有公职的普通百姓不允许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所以朱元璋...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的解题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

  中考历史答题需要分析很多方面,还要有特定的答题格式。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一、答题技巧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

  2、善于利用材料。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很多同学答历史题轻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所以答题要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4、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历史万能公式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三、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推荐阅读:

  2021中考冲刺攻略的技能

  2021中考高分必备的解题技巧

2014中考数学试卷: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中考数学 中考数学试卷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最大的历史书

中考历史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可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几千年以前的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那时候的历史是怎样的,后来的人们又是怎样知道的呢?

  原来,这段漫长的历史就埋藏在地下。考古学家从地球的地壳、地层中不断发掘出古代人类的化石、遗物和遗迹。通过对这些地下文物的整理和研究,人们逐渐了解了几万年、几十万年以至几百万年以前,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大概情形。所以,有人就把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地球比喻成世界上最大的历史书。

  这本历史书是怎样写成的呢?

  世界上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祖先的躯体早就变得无影无踪,连坚硬的骨骼也腐烂消失了。但是,有些骨骼的形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这就是化石的功劳。在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以前,有些骨骼被泥沙很快地掩埋了,暂时没有烂掉。在它们缓慢地变化的时候,有一种矿物质的东西,逐渐填充了它们的位置。这样,骨头就变成了化石。化石和骨骼的形状分毫不差,可是比骨骼坚硬得多了,能存在很长时间。埋藏在地层中的化石,有的因为地层变动而破碎,有的保存得比较完整。不管是破碎的还是完好的化石,都是科学家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根据。

  1929年,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经过研究,判断出这种猿人生活在50万年以前。他们四肢的大小、形状和比例,和现代人十分相似,身高大约150多厘米。这就是著名的“北京猿人”。

  1974年到1975年间,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找到了13个猿人化石,离现在有300多万年了,据说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约翰逊宣布又发现了另一种人类远祖的化石。他说,在290万年到380万年以前,这种猿人曾经在东非一带生活,体格像人,能直立行走。

  这些科学家按照化石的形状,复原了人类祖先的模样,考察了化石所在地层的性质,推断出他们生活的年代。

  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层里,还埋藏着大量的历史遗物:古代人类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这些遗物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周口店洞穴中,除了发现的40多件人类化石,还有10多块奇怪的石头,上面有打击的痕迹和锋利的刃口。在洞穴里,还找到了成堆的灰烬和烧过的石块、骨头。科学家根据这些发现推断出,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学会使用火,并且能保存天然的火种。

  198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辽宁营口金牛山,又挖掘出了一具男性猿人化石。他的头骨特征比同时期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进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具猿人化石的研究,得到了猿是怎样通过直立行走和手的应用而变成人的证据。这一发现,被专家们推崇为1984年国际科技的十大发现之一。因为它有助于揭开从猿向人过渡之谜。

  大约200年以前,在英国伦敦附近,发现了一副象的骨骼化石和一件15厘米长的尖形石器。这两件遗物陈列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中,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兴趣。他们经过仔细研究,鉴定那块化石是已经灭种了的古象化石。尖形的石器是一件用石块两面打制而成的手斧。大约在10万年以前,原始人使用它猎取野兽。据说,这把手斧是现代人发现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

  原始人的遗物中,除了打制成的很粗糙的石斧、石刀外,还有磨制的石器,包括打猎用的枪尖,剥兽皮用的刮削器,钻树木用的钻洞器,以及用兽骨和兽角做的工具。这些劳动工具是人类的祖先在不同...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多数人”的历史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多数人”的历史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组 李三军 241000

  在中国,对人口的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直至今日的“人民群众”、“黎民百姓”、“国人”等称呼,其实都有着历史的渊源,尽管它们的意思都有所变化。

  人民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类,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教民农作。”;也有的指平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民”一词就被广泛使用了。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他们所指的是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

  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全体成员。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属于人民。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需要强调的是,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另外,人民是个集体概念,而公民或国民则可以用于单个人。

  总而言之,当今的人民是指在人口中占大多数、顺应历史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有时候也泛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黔首

  战国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如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黔首的含义与当时的“民”、“庶民”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根据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水德尚黑,故秦始皇诏令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劳动人民成年累月在野外劳作,脸是黑色的,他们地位地下,不准戴冠冕,只准用黑色的头巾缠头,因此称为“黔首”。

  黎民

  关于“黎民”,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朝人对原来黎族人的称呼。四五千年前,在中原以东的各部族称为东夷。东夷包括太昊、少昊、九黎诸部落。九黎分为九支,居住在今鲁南于冀南、鲁东南的狭长地带。传说九黎的首领蚩尤兄弟81人,说明是由81个部落组成的。炎帝和黄帝联盟攻打蚩尤。蚩尤战败后,九黎一部分被迫迁徙于南方;一部分被炎帝留在北方,后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联盟俘获,因此到西周时就有了“黎民”之称。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