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完作者精心创作的文章之后,思绪万千。通过阅读感悟,与大家分享你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理解,小编为你精心推荐的这篇名为“《毛泽东传》读后感”的文章,绝对值得一看。为了不错过,建议你把本页加入收藏夹!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90后时代,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精神文化丰富的大好形势的同时,重读毛泽东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选择的是菲利普·肖特的作品《毛泽东传》。读了这部书, 对毛泽东有了深刻的了解。
这本传记把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民子女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地描述了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离开农村时才17岁。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相比,他一后可能会接触到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经历了一段曲折,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有着更加执着、更加现实、更加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于分析、否定自己的精神。
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不仅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后,这一特点和思想来源得到了升华和充分发展。
他不满足于实事求事地解决问题,而是试图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方法,在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本传记并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视为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而是把他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试图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一切。相反,他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收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军事战略。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没有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他还说,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他在长征中也领导和打败了。这部传记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逐一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以保持整本书的历史真实性。
在抗日战争中,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也是一部著作,他果断地预料到抗战必然会分为三个阶段,而在历史的事实中也确实如此,日军最终被击败。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和他的许多将领策划了三大战役,一举打败了450万国民党军,再多的飞机、大炮、坦克也打不倒几个聪明的领导人。
以往常念的的名句“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名誓不还”,读罢此书方知是毛主席的名句,自此,读书学习,我也常谨记在心,不求“学而成名”,更不求衣锦还乡,但求学而有得,能为社会贡献一点心力罢了。如斯则不负己身,更不负国家社会,这也算是个人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解读吧。
毛主席的一生值得学习。也许又人要问。毛主席是个伟人。他是个领导者。我们达不到领袖的境界。我们不需要学习。我觉得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毛主席的成功,就如同我们学习其他成功人士一样,每一项成功人士的品质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实践的,读史明志,识人知距,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