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时段、不同心境下看同一部影片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写观后感要能抓住要点,才能体现出观影时的真实感悟。您是否已经领悟写好作品观后感的关键呢?请你阅读留学群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1
人间故事总会曲折,但她依旧很美;诗词里的岁月,同样一直灿烂;不随时间的流逝,或共苦那断肠天涯的生平烟雨,或同乐这骑鲸捉月的弃世登仙,诗词的对仗,长短的错落,抚慰了,释然了。
两个小时的沉浸,一路回顾着叶先生深眷的诗词,听着叶先生品读诗词。进入大门时,看到了成长于战乱年代的叶先生,接着来到了内院,再是庭中,紧接着的西厢房;这几个代表性的地点串起了她远近流离的人生章节。辗转漂泊大江南北,东西彼岸,她历经了少年丧母,面对政局不稳,丈夫遭禁,大女的离去,太多太多,种种的世俗悲苦,有乡愁,有思念,但她确在诗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和寒冷的,而在诗词中确能够品味生活中的事情,而说出来是人类共同有的一种孤独的情感。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个谈话中,描述到叶先生一生都在古诗词中寻找精华,她将一切事物都讲的很美很美,将人生中的快乐苦难都拉的很平,她本是就是一位很美的人,所以她对于生命中的事物有许多都平淡化的,而也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她在诗词上化解了心结,寄托了情感的深结。
诗词的资料,书信的呈现,原稿的解读,以及叶先生不同时期的旧照片配合着原音的诵读,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将她的经历与诗词密切的联系到一起,真正的将水月掬捧在了手心里。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2
我是活字文化的编辑,也是《掬水月在手》的特约编辑。这三天来如鲠在喉。就这么看着自己费心费力做出来的书,被莫名其妙冠上“洗稿”之名,就好像新衣服被溅了一身泥点子,最后能不能洗干净不知道,膈应总是有的。
易X始终不做稿件对比,为什么?因为她做不出来。那我来,心里再难受也得咬着牙做。好好的书,不能任由他人抹黑。讲真,这种不洗都碎的稿子不值当一洗。如果有当过编辑的,请你们想想,素材就在你手边,你是改烂稿子容易,还是自己重写容易?
看证据吧。随便截了几处易X稿里的硬伤,可见有信息错误、行文啰嗦重复、表意不明,以及需要重点着墨的地方却没有着墨等问题,后文都有附图。终稿对比图也放在最后,相信大部分友邻一眼就能看出,书的终稿和易X稿并没有相似处,但仔细阅读更能发现结构和行文上的问题。所以,恳请大家花点时间看完这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都是基于一份录音素材进行整理,内容主题肯定是一致的,这并不成为洗稿的证据,请知悉。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3
这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我认为这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采访叶嘉莹,来让她自己讲述自己的人生,更是一部传记,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战乱,通过这些战乱,她才能从中提取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就挥笔将这些感受写成属于自己的一首诗。
在电影中,我记得最清楚和让我没想到的是席慕蓉也同样认识叶先生,她和叶嘉莹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她们一起去吉林寻找叶赫古城她的祖先叶赫那拉氏来自那里。有好心的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