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刀锋》观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留学群为您呈送的,如何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好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改变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 看完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作品中的情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关于《刀锋》观后感 篇1
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全书现实中最普通的人,拉里,却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读完全书的我是懵逼的,甚至有点气愤花了这么久时间就看了这么个故事,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作者要告诉我什么,只是详尽地叙述了一件件故事,让我看到每一位角色的鲜明的特征,坦白而言自己的观点与除了拉里以外的角色有很多交汇之处,有功利,有自私,有欲望,有享受,所以我也根本无法理解,哪怕一丁点,拉里“疯狂”的思想、滔滔不绝的哲学理论、对世俗的看法以及他高尚的灵魂,说实话每当读到拉里的章节时我是很不耐烦的,几次都合上书,所以才读了很久。从初始我就是抱着解密拉里的心态去读的,但我发现我错了,越往后读,拉里越是神秘,我唯一知道的仅有拉里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并以此为乐,我放弃了,我不是他,我根本理解不了,只知道他始终处于一种状态,一种沉醉的其中状态,并不是说抛弃现实与感情了,而是把它们压到最低,一切他人眼中的评价,追求,生活,灾难对他来说都那么平淡无奇,是去追求最高层次的真理与自由,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蛮酷。
如果硬要想一想读完本书我的收获的话,能汲取拉里追求自我时的一点点“状态”,我就心满意足了。当然,还要像可爱又可悲的艾略特舅舅那样,让善良成为由内发散的美德。
关于《刀锋》观后感 篇2
有个说法是三十岁到四十岁读刀锋,但是没办法啊,我读完了才知道这一说法。
但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人们也不一定读得透彻啊。在第六章里我完全是云里雾里,但除去一些颇显不切实际和梗概性的东方哲学,和一大堆罗列的术语和历史人物,我还是对故事情节有了些肤浅的了解。
我想,现实中一定没有拉里这样的人,为了一个“答案”,放弃物质生活,翻山越岭,颠沛流离。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轻人少有的沉稳”“他的微笑永远温暖而真挚”“他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并不是刻意的疏离感”
……毛姆在书中大致这样评价他,抛给我一个遗世独立,内心深沉似海的飘飘然的形象。
书中运用大量的对比和反讽手法突出他的单纯和坚定,用绝对的毛姆式旁观者视角纵观他的心路历程,总之,让人对拉里各有各的看法,敬佩也好,不能理解也好,他至始至终活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思想里,活在这本书里。
结局的“圆满”也让人十分怅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和归宿,到最后,没有谁过得更好,或过得更坏,拉里也不例外。精神的高度不是为了在世界上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也不是在旁人眼里有光鲜的外表,也没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
或许拉里会继续开着卡车在心里思考梵的意义。但那又怎样呢,我们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从事着什么。
关于《刀锋》观后感 篇3
好奇怪,一直感觉这本书是读过的,所以图书馆里无数次拿起又放下。可是翻开了印象全无。读着读着,某些情节又仿佛可以预料。我现在都不能确定,到底之前有没有读过。
从故事立意上算得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姊妹篇吧?“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