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考网为大家提供新高考下高中课改怎样升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新高考下高中课改怎样升级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沪、浙两个试点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犹如一道分水岭,堪称我国基础教育8次课程改革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创新,往往是先破后立。老的版本走不动了,就得升级新的版本,植入新的元素,置于新的周期去规划发展之道。这其中难免有阵痛,但长痛不如短痛。问题的关键是要能下决心,在下定决心后还要有一个统筹全局的可操作、可控制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案以及有一个持久高效的执行团队。处理不好这两点,就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折腾,搞不清方向;二是忽悠,做表面文章。
教育改革需要实验,需要从经验走向实验,从想象走向实证,因为只有经过科学化的过程才能客观地认识产生的冲突和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年过去,我们试图梳理新高考方案出台以来普通高中的一些共性的变革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普通高中(尤其沪浙两地的)学校深化课改实验实践的普遍性认识有三点:第一,先吃透,再下手。首先是吃透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新高考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在客观分析校情、生情、学情的基础上,推出符合方案精神和学校实际的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边际效益,并力求在局部做出自己的特色。第二,边行动,边改进。变革实践本身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步配套、逐步完善的过程。变革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应然的态度是不怕问题,而是只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着力点,特别是找不准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出实招,重实际。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高考是一个理论性不强但实践性很强的事情。高层决策者和课改专家描绘的蓝图和预设的各种改革方案在他们看来有很多理想状态,现实情况与之反差较大,基层学校更多会思考和实践的是变革精神、变革要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章。
过去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主要源于它们驾轻就熟的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对应试的系统性训练。如何转变育人理念,从原有的熟稔的标准化、专业化教育中寻找到与个性化教育之间的平衡点,这是深化课改以及新高考方案出台之后普高学校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课程管理:致力于从“理想的课程”向“绩效的课程”转变
新的高考方案增加了新的变量,不分文理、7门科目的选择修习和选科考试、两次学考、学生选课与教师专业结构等这些变量因学校自身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校际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差异性的扩大,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不再可能有整体步骤一致的理想设计,而只能由学校校长和教师去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案。这将带来如下改变:
一是适应“新方案”的顶层设计重梳。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任何一所高中势必要重新审视、梳理学校的课程顶层设计,把实施素质教育与适应新高考相结合作为调整原则,优化原有的自主性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在原来以控制为特征的管理主义课程文化和以自我负责为特征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文化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学校较普遍地会让必修课程为选修课程腾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他们更多地会让选修课程承担起对必修课程拓展延伸和反哺的功能。
二是基于“新逻辑”的必修教学调整。
由于新高考方案带来的课程安排核心时间节点、课程实施序列等的变化,学校不得不以新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