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关键点是什么呢?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把它们都写进读后感里吧,我们将为您介绍有关“阿q正传读后感”的内容接下来请看,我们相信这篇文章值得您花时间去仔细品味!
阿q正传读后感【篇1】
阿Q是旧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连名字都无人知晓,只用Q来代替。但是鲁迅先生却要给他立正传。虽说是立正传,目的不是阿Q本人,而是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
翻开这本书,阿Q的形象映入眼帘。他是一位靠打短工生活的雇农,社会地位低得连个姓都没有,还经常受到地主豪强的欺压。地主赵太爷一次痛打他,理由竟是阿Q自称姓赵,连同姓都不行,这鄙视链也太离谱了吧!阿Q在白举人家里做帮工时,也只因说了句实话,就被白举人扇耳光打出门去。
阿Q虽可怜,但也有可恨之处。
阿Q进了城里后,因没事干就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发财之事。回到未庄后,还自我感觉是有钱人,也高人一等了,却不知这是不道德之举,是可耻的。在城里偶然看见革命党被杀,还高喊:好看好看的。真是愚昧无知啊!
辛亥革命爆发,白举人等官员逃了,阿Q一看,哇塞!革命党太牛了,便想投革命党,心想到时要什么有什么,想娶谁就娶谁,还能为自己报仇,杀小D和赵太爷。小D真的该杀?赵太爷虽是很可恶,可也罪不该死吧?只不过这些,都只是他的空想而已,最终也没能投身革命。他连革命真正的意义都搞不明白,还妄想打革命的旗帜,为自己谋私利,那他和假洋鬼子又有何区别?
后来,有人劫了赵府,阿Q虽然没参与,却成了替罪羊,被抓进大牢,最后被枪毙,成了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大概是因为他无权无势无家人,又无地位,他死了就像死了一只蚂蚁,无关痛痒。
事后舆论,大家都说阿Q是因为坏,才被枪毙。呜呼,难道他被抓、被枪毙就真的有罪吗?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慨:旧社会底层农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但普通大众也多么愚昧无知!
阿q正传读后感【篇2】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