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1. 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运用的各种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对比等,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3.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研究作品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的社会背景元素,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思潮的观察和反思。4. 主题和意义解读:通过挖掘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深入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对读者的启迪和思考的影响。5. 阅读体验和个人感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思考作品对自己的触动和启示,以及与作者和其他读者的交流和共鸣。希望通过以上角度的分析和思考,能够让读书笔记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同时也能够让读者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金锁记读后感 篇1
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13岁时便在校刊发表小说,但真正使她崭露头角的作品,是在1943年在上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后,她的诸多重要的作品相继发表,使她成为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张爱玲出生于世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她的创作迥异于当时锋芒凌厉的左派作家,而近于古典式的冷静沉着的特征,语言也更加纯粹。同时,大量近乎精致的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局限,将人物的特征从里到外得以的彻底呈现,加之她创作主题的悲情色彩,因此评论者也常说她“不动声色地揭开人物血淋淋的.伤口”。
在选择推荐她的作品时,我一直在《金锁记》和《秧歌》之间犹豫。前者是她在沦陷区时的作品,写法结合了中西方小说各自的特长,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承袭中国旧小说路子,而心理方面则有明显西洋小说的特征。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其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秧歌》的创作则在张爱玲离开大陆以后,这部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放弃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风格和题材也都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布尔乔亚生活的上海,而延伸到了乡村。这显然与共产主义席卷中国大陆有关,而评论者也乐于解读其中的政治远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然而,尽管《秧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但就创作风格和中文语言的应用,《金锁记》无疑更具有代表意义。
金锁记读后感 篇2
(2010-05-28 15:14:29)
读完《金锁记》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感。这不仅是对曹七巧人生悲剧的同情,也是对曹七巧所伤害的人的同情。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这种不正常性格的形成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看来,曹七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她的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她试图为这个结果报复社会和周围的人!她说她想得到满足的只是家庭、爱情和友谊。
亲情,对她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术语,她不想看穿,但已经看穿了。她曾是那麻油铺子里掌权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还带着些许天真烂漫的纯真。自哥嫂将她嫁进姜家以换取金钱财富的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这么珍贵的亲情也可以用来进行买卖交易的。
而每次哥嫂来访时,目的也并不在于探望她,只是图她的钱,盘算着贪点小利。所以她不相信家庭。她觉得世界的冷暖是无关紧要的。她认为自己在姜公馆里受苦受委屈却不能得到亲人的一丝安慰,反而还要受他们的气,给他们自己辛苦攒起来的钱,心理极其愤恨,极其不平衡。
而在后来,儿女们对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