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近代史栏目,提供与近代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史心得体会推荐4篇

近代史心得体会

  在我们经历了生命中一些触动很大的事情之后,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便于反思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在撰写心得体会的时候,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细节,这样才能够写好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您是否也觉得写好心得体会非常有难度呢?

近代史心得体会(篇1)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并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最终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所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并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之后,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此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仅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

近代史心得体会(篇2)

  作者对近百年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史实完全不提,异常强调向西方学习,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其所处的时代因素外,与其身份和经历的关系也极其密切。必须承认,蒋廷黻骨子里就是一个学者。他十七岁负芨远游,在美国修读文学与哲学,后回国任教。

  是“生长于三湘,学成于西方;既受到过陶谢、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同乡前贤‘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时又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且还政后依然从事学术的研究。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历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纵横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意识形态的阴影。

  但这本书在的论述切入点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比较开篇,而后抽丝剥茧,对主要事件逐个剖析。这一幕幕的历史事件,不仅...

与近代史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近代史蒋廷读书报告10篇

中国近代史蒋廷

  在平凡的工作中,往往需要写报告,一份优秀的报告能够体现出我们良好的态度。报告怎么写的又快又好?这是我们为您整理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蒋廷读书报告”的最新信息,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中国近代史蒋廷读书报告【篇1】

  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著”,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

  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的”;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著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天朝上国,无奇不有”

  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从英国皇室派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企图与中国建立国际关系,一直到最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制打开中国闭塞多年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受到明朝与前清的影响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导致了对自己的高估与对西方各国的蔑视,并且也同时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开端的工业发展。

  以书中1973年,英国皇室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订立邦交的事件为例。当马嘎尔尼勋爵带着贡礼见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开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来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却因自己对于国家“天朝上国”的自大顽固,拒绝了英帝国送出的贡礼,并责令其出京回国。这就是中英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次失败。

  从这次建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初期因闭关锁国而产生的对于自己的错误高估与对于西方各国的盲目蔑视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遭到限制与搁置,最后才会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发了欧洲各国开拓国外市场的欲望,而版图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

与近代史相关的实用资料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精选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阅读这些人物的传记,在尊敬之余,更多的则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感,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也是对阅读的作品一种复盘。以下“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相关主题内容,为留学群小编收集并整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1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主席也说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xx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在实现这些的变化的同时叶兼顾着环境,主席上台以来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2

  作者对近百年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史实完全不提,异常强调向西方学习,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其所处的时代因素外,与其身份和经历的关系也极其密切。必须承认,蒋廷黻骨子里就是一个学者。他十七岁负芨远游,在美国修读文学与哲学,后回国任教。

  是“生长于三湘,学成于西方;既受到过陶谢、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同乡前贤‘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时又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且还政后依然从事学术的研究。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历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纵横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意识形态的阴影。

  但这本书在的论述切入点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比较开篇,而后抽丝剥茧,对主要事件逐个剖析。这一幕幕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单独成像的画面剪辑,在其背后,还有一张宏大变换的幕布做背景。而这张幕布,无疑是蒋廷黻在外...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留学群主题栏目精选:“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敬请访问。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1

  《中国近代史-奋斗的中国》读后感2000字!

  对于书,自认为并不是痴迷之人,但有一本书,我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总爱一遍一遍的品读它,就像在那久远的时光里,饥肠辘辘的我放学回家啃起的一块馒头,简单而又充实。那就是徐中约教授的著作《中国近代史——奋斗的中国》,也是我在大学时代买的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如今再读,更觉历久弥新。一本好书就像一杯好酒,经得起岁月的酿造,愈久弥香,时间久了,书页也开泛黄,似乎在暗示我,曾经捧起它蹲坐在校园角落里的那段与书为伴的日子也已好些时日了。

  正如前言所提到的,作者徐中约教授作为美籍华人,长期身处欧美学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也试图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局限来审视中国的近代史,客观冷静的表达“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的立场,很多历史的解读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浓缩的、剧烈变化的历史。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起义、守旧、改良、革新、革命各种力量碰撞之下的社会构造的瓦解。在外力的冲击和内部的矛盾中,中国近代社会不断新陈代谢。在近代这个大舞台上,各种力量、阶级、人物粉墨登场,我方唱罢你登场。总有一幕幕的精彩等待着看官们,当然其中也有还没来得及报幕,就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的遗憾,也有该要谢幕了,还有不愿下场的尴尬上演。正是它的纷繁复杂、模样多变,才有了历史研究、历史阅读的趣味。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了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刻画,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在徐先生的笔下历史不再枯燥、刻板,尽显栩栩如生。

  本书对于近代史的时间跨度,确实引起了人们一定的兴趣。将我们熟知的100年的近代历史,向前回溯到明清之际,整整横跨了400年的历史。实际上,本书重点描述的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段近代史,即鸦片战争直到1949年的中国。正如徐先生所说,中国人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为探究民族盛衰的原因,势必要将眼光放得长远。再说,历史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历经五千年的风吹雨打,辉煌耀眼的古老中华文明一直是西方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但是到了近代,那曾经的引以为傲的伟大光环已然黯淡无光。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伴随着西方的铁器枪炮一落千丈,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怎样一步步一步步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呢?近代的衰落除了制度的落后,还有原有封建思想的愚昧。

  历史的拐角处,总有那么几个人因为顾及自己的利益得失、颜面好坏,抑或所谓的掌权者维护本该一文不值的大清尊严而枉顾国家人民的利益。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刻画,不免让人神伤。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九章《第二次条约的安排——耆英的新外交》。

  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古老的东方不得不与西方展开了所谓的外交,作为外交大臣的耆英走入了历史的舞台中央。面对气势汹汹的列强,耆英只好用一种类似打太极拳的方法把两种文明冲突合在一起却又若即若离。书中写到“鸦片战争后,耆英以中国与西方第一批条约的签订人身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丰富多彩、最有生气和最成功的人”。但是他的安抚、亲善的个人外交之策,恰恰验证了在近代中国,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自作聪明、左右逢源的形象。那时的中西碰撞,岂是一个外交大臣能够调解的了的,最终的耆英也就落得个自尽的悲壮下场。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无能为力的周旋,更多的是身...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

关于读《中国近代史》有感汇总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留学群相关专题:“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写文档时,经常会碰到我们意料之外的难题,这时可以参考网络上的一些优秀范文,不同类型的范文可以协助我们写作,哪些优秀的范文值得我们去参考呢?经过整理,留学群的编辑为你呈上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1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

  实际上北洋军阀整个统治的结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分裂,而这个分裂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帝制结束后,再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统住这些人了。既然大家都不忠君了,我凭什么忠于你?五代十国也是如此,藩镇也是如此,一旦上司不忠君了,底下就可以叛变了。只是这可能要经过一个代际的转换,第一代没有撕破脸皮,第二代就可能这样做。第二代跟第一代思路不一样,代与代之间很多东西是会发生转换的。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有了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虽然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小支部。共产国际开始跟中国某一势力合作,开始找吴佩孚、陈炯明,不行,后来找孙中山,但孙中山缺少实力。除了孙中山外,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肯跟共产国际合作,所以共产国际便跟孙中山合作。但是,这个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跟国民党的合作,还不是中国共产党跟它的合作。发生这件事之后,中国大变化了,但大变化的前提是军阀的分裂。

  等到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北伐的时候,军阀的裂变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是说重新崛起的吴佩孚统领的所谓十四省联军,实际上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体系,他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吴佩孚跟孙传芳之间,孙传芳跟奉系,奉系自己弟兄之间,张宗昌、李景林、郭松龄之间都存在着种种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大到必须得兵戎相见不可,他们全都互相打过。孙传芳和奉系打过,郭松龄反过奉、反过张,更不用说冯玉祥了。裂变达到这个程度,军阀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了。

  列宁主义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以及非常好的机会,而且采用了新的话语体系——打倒列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诸如此类。这样的话语体系跟“五四”后来的激进是有关系的。新文化运动走到最后,其中一翼就沿着某一路径走到了布尔什维主义,走到了列宁主义。“五四”的确是一场很重要的运动,它的意义、它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而不仅仅是传统上说的那些东西。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心得1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心得

《中国近代史》读后心得(篇1)

  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著”,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

  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的”;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著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天朝上国,无奇不有”

  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从英国皇室派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企图与中国建立国际关系,一直到最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制打开中国闭塞多年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受到明朝与前清的影响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导致了对自己的高估与对西方各国的蔑视,并且也同时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开端的工业发展。

  以书中1973年,英国皇室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订立邦交的事件为例。当马嘎尔尼勋爵带着贡礼见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开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来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却因自己对于国家“天朝上国”的自大顽固,拒绝了英帝国送出的贡礼,并责令其出京回国。这就是中英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次失败。

  从这次建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初期因闭关锁国而产生的对于自己的错误高估与对于西方各国的盲目蔑视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遭到限制与搁置,最后才会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发了欧洲各国开拓国外市场的欲望,而版图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与其贸易潜力的巨大,从而都起了攻打中国的念头。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国”的固执中无法自拔,...

与近代史相关的实用资料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分享(7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

  我们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篇1)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篇2)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留学群读后感范文。

  中国近代史,这不仅是中国的单独国家的历史,更是全世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录,只是与西方人而言,他们现在最多只是围观者,而与我们,这是一部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还好,那些时光过去了,幸好,它只是中国光荣历史里面的冰山一角,下面,让我来慢慢的阐述这部书给我们所带来的历史。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初中范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基于网友的需要,栏目小编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初中范文,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初中范文【篇1】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初中范文【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大全收藏5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

  留学群向您分享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大全 篇1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字:

  这套书入手有7年了,终于读完了。对于一个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并且已经还给历史老师的人,这套书脉络清晰地将历史发展的起承转折娓娓道来,让我如沐春风般的把近代历史又复习了一遍…

  原著是用英文写的,英文版原名叫The Rise of Moden China,我觉得更能表现本书的精髓,一个现代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文名太过中庸,可能因此会失去一些读者。

  作者徐中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从1600年到2002年四百多年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没有国内官方史学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论调,也摆脱了西方汉学的阴影。本书一经问世,就荣获大奖,逐渐成为中西方读者研究近代中国必读的史书,并在一些美国大学成为经典教材。

  这套书是从香港带回来的,国内也引进了,但是对于某些历史片段被阉割得很厉害…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大全 篇2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8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摘抄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由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篇1)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篇2)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篇3)

与近代史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