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译文1】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但眼前的这条溪水却似乎很多情,我入山三天了,它一直在我侧畔伴我同行。登上岭头,便是我和小溪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不觉引起依依惜别的感情,在这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澧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似的。
【译文2】
溪水本无情,但我入山这三天里,这溪水像有意似地一直在自己的侧畔同行。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3】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诗意1】
敏锐的发现与细腻的感触,永远是创作的最好伙伴!分水岭下的溪水潺潺流淌,千古如斯。并非每个旅人都会发现这寻常景象中的美感与诗意。正因为宦海漂浮,见多了尔虞我诈,见多了互相攻讦,见多了阿谀逢迎……才使得诗人别具只眼,慧眼独开,对本无情也真无情的寻常小溪有了这般深厚的情意。相依相伴,如旅伴,如知已,生怕“我”寂寞,生怕“我”被深深的孤独淹没,临分手了,还没有忘记深深地道一声:“珍重!”这就是拟人手法的表现力、魅力,也正是本诗的妙处所在!
【诗意2】
《过分水岭》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