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读后感是对文章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茶馆的读后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留学群的编辑也想发表一些见解。
茶馆的读后感 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的许多工作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老舍先生早年在英国留学,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出戏似乎是一幅生活的图画,把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时代。
这出戏没有绝对的主角。人物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个人物网络,共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老舍先生就像一位亲爱的老人,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悲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放手,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后,老人以十两银子的**卖掉了抚养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家糊口,但为了养家糊口,我把自己的女儿卖了十两银子。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
“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然是这样的玩物,那女孩将来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是一样的。贫穷家庭的孩子不如富裕家庭的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
”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人的孩子是孩子,穷人的孩子不是人吗?
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二是小花和爷爷告别的场景。我读到了老店主的无奈,也读到了老店主的不情愿。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禁不住眼睛湿润,但就在这时,唐铁嘴出现了,适当的搞笑其分又被唤起。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笑过之后,我的心有点苦。
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掌舵的人太多了,也正是因为欺软怕硬的人太多了,中国才不能长久复兴,甚至几近灭亡。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沉睡多年的北京话又变得生动起来。二胡的声音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