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寺与庙有本质的区别,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这些佛是超然世外的,人们在寺中的祈求,寻求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庙供奉的多事历史上的名人,留学群小编整理了““寺”和“庙”有区别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寺”最早是官署的名称,如在汉朝,御史大夫们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大夫寺,管礼仪的部门叫太常寺,负责舆马的部门叫太仆寺,专管外交事务的部门叫鸿胪寺。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寺才变成了僧院的称呼。因朝代更换,“寺”的称呼也曾经有过变化,北魏太武帝年间,寺院被改称为“伽蓝”,隋汤帝大业时改称“道场”,唐朝又改称“寺”,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汉明帝刘庄不知道怎么就知道了西方有佛,便派出以郎中蔡愔,博士帝子秦景为首的12人考察团,前往西方寻求佛法。他们历经艰辛,来到了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开始搜集佛像、抄写佛经。期间认识了两位来自天竺(印度)的高僧法蓝和摄摩腾,随邀请他们到东土传法。
永平九年{公元65年),蔡愔与秦景等12人,带着两位高僧回到了洛阳。汉明帝刘庄非常高兴,亲自接见了二高僧,并暂时安排他们下榻在鸿胪寺。为了有个较好的传法处所,第二年,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兴工建造僧院。完工后,明帝亲自己命名谓“寺院”,由于两位高僧的经书是由两匹白马驮回的,故把这座新建的“寺院”取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筑的第一座僧寺。从此以后,“寺”就成了专指僧人藏经、讲佛和生活居住的场所。
中国十大名寺有: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隆兴寺、清净寺、大相国寺、卧佛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
“庙”是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尔雅·释名》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
“庙”虽然是供祭祖宗的地方,但不是任何人死后就可以入庙的。
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后汉书》中梁统传附梁竦传说:“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所以,“庙”是祭祀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贤哲、历史著名人物的场所,如关帝庙、张飞庙、岳飞庙、孔庙、孟姜女庙、玛祖庙等。这些众多的庙宇,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国的庙多,究竟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而在这些众多的庙中,名气最大的、数量最多的要数关帝庙和孔庙,“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我国关于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特别是关公那“至忠”、“至义”、“至信”、“至勇”的形象,不仅受到我国民众的崇拜,也受到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敬仰,“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
了解了“寺”与“庙”,也就清楚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确切地讲:“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而佛是超自然的。“庙”则是人们纪念国殇、忠孝、优秀人士的场所,祭祀的是神,而神是人的偶像化。人们去寺里祈求,是精神空需虚的追求,在庙里祭祀,是对功臣烈士的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