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23年的考研即将在今年年底的开考,考试报名也即将正式开始,而近年来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一事件之下到底反映出的是怎样的现象?本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家能有所反思,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广州大学是大家俗称的“双非”高校,既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其实不止是广州大学,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出现了这种“倒流”现象。
据公开数据透露,2022年研究生报考中,西藏民族大学报名人数暴涨123.2%,增长率高居全国高校前列,大批的地方普通“双非”高校报名人数均出现了大幅增长,江西农业大学比前一年增长80%,湖南工商大学比前一年增长72%。均远远高于著名大学报名人数增长率。
传统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但最近一年出现了向下考的“逆流”现象。
一方面我们可以祝贺这类高校,无论如何说明其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专业的确办得好,就业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可以说,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用人的尺子必然水涨船高,在这个背景下,考研持续高热。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大涨80万,达到了457万,创下历史新高,与2017年相比实现了翻番,持续高位上高增长。按照最近5年的增长比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500万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继续按这一增长速度,未来考研报名人数赶上普高高考并非不可能。
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
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就可能超过了1140万。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就业的目标也只有1100万。受疫情的影响,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去向狭窄,体制内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选择。毕业生掀起考研热的同时,还有考公热、考编热,高考志愿填报还掀起了师范热、军警校热。
而体制内对人才的衡量,牢牢地坚持着两个原则,一是出身,二是学历。
此前沈阳皇姑区相关部门公开发布引才公告,一方面是强调名校出身,另一方面强调研究生学历,对于到皇姑区就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有特殊优待。对于到中小学任教的博士,公告表示将直接任命为副校长。9月12日,河南国资委发文,如果博士生到企业就业将享受国企中层副职待遇。当下,小到县城,高至省级组织部门的选调生,各地政府以学历与出身为评价标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评价标准都在加剧考研热,尤其是对学历门槛一刀切地坚持,直接导致名校毕业生因为体制内就业的诉求,不得不加入考研大军。如果说过去考研,更多还是为了改变“出身”,兼顾学历,但在激烈竞争下,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经变成解决学历高低,无所谓学校“出身”了。
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学历的过度强调和重视,在全面影响着毕业生与家长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即便在很多985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