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见证非常撼动人心灵的时刻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发表一些走心的感言,感言让每一次相见都更加深刻,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也许以下内容“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合你需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篇1)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结尾的一句话。有人说,毁掉一个人,就是去捧他。我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的,是把一个人的作品搬上教科书,让全中国的学生来读他,分析他,然后再答题得分。
这样“捧杀”最成功的是鲁迅,初中高中,我们读了《祝福》、《风筝》、《少年闰土》,《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的节选或全篇,成功地让我们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答案,也成功地让我们厌倦并且轻视了鲁迅的完整作品,也包括接下来要讲的沈从文《边城》小说。
今天听了许子东老师在岭南大学对沈从文《边城》的介绍,又使我对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边城》发生了兴趣与反思。过去的我,出于无知,是极其看不上边城的,我以为不过是一段田园牧歌里,讲述一个小姑娘在一段情窦初开的年纪,同时被两兄弟喜欢,三方在各自的选择与逃避中,无意制造了一出悲剧。
在小说的情节叙述里,我以为三方彼此的喜欢只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好感罢了,三个人相互的交流少之又少,就连仅有的交流也在少年羞怯和大人特有的揣摩中消磨掉了。你问我他们共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什么,我答不上来,反而是这种感情在心照不宣后经历生与死,悲与痛,可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依旧很难关爱情什么事。尽管大佬与老船夫的离开都因为这桩婚事,可是这婚事里看不到爱情里两个人心心相印。
相反可以体会到的是,刘震云笔下《一句顶一万句》里,乡土社会里,人们在含蓄婉转的说话方式里,相互揣度,相互误解,相互伤害,直到相互孤独。小说《边城》结尾的一句话,依旧是二佬在逃避中,对翠翠无声却有力的伤害与冷漠。而翠翠不过是未满15岁的少女,大佬二佬同样只是意气奋发的少年,老船夫不过是希望为孤单的外孙女找个家,船总顺顺对老船夫的冷言冷语,也不过是在失去儿子后的人之常情。这片湘土上,大家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份内的事,一群好人却共同制造了这出悲剧。
回到许子东老师的讲课里,他说,边城里有三重解构:第一重,这片湘土的人见义让利的同时,也有对彩礼的区分;第二重,家庭关系与爱情关系孰轻孰重,第三重:这里没有一个坏人形象。许子东老师的三重分析里,给我三种很个人的启发。
第一重,湘土人“见义让利”。我以为,从严格意义来讲,所谓渡船不要钱,只是表面上的,因为渡口属于公家,摆渡人是有政府给的固定薪酬,三斗米,七百钱。而政府的钱从哪来,也依然从每一个过渡人所收的税中来。这使我想起大学时,老师问我们学生是不是纳税人,有没有纳税?从表面看,我们好像不是,但是只要我们曾经花钱买过东西,就完成纳税了。那么沈从文所写的这种民风其实就是乡土社会人们保持的淳朴与规矩,钱依旧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取之有道,不受额外之财。
第二重里,我有两个疑惑,一是大佬二佬两人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并没有写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从小到大是怎样的?二是大佬与翠翠、二佬与翠翠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分量有多重?这种双方情感叙述的严重缺失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兄弟》,李光头和宋刚之间经历磨难的兄弟情义,以及他们后来共同爱上的女人林红。在这种彼此情感饱满的场景描写中,边城的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的矛盾,是不是更显得富有冲突性与震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