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读后感(篇1)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些诗句刻画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
读了这首诗,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你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呢?是像鲁迅先生一样“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无私奉献还是向别人无止境索取?我想,应该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高尔基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写出了奉献时的满足和愉快。历史上这样的人可谓灿若繁星。
扁鹊“周游列国”救死扶伤;雷锋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人为人民、我国家不计荣辱得失,无私奉献的形象将为人们代代传颂。相反,那些只考虑个人利益,对别人无所奉献的人早就灰飞烟灭了。“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在汶川5·12地震中,有无数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在困难面前,人们为灾区的人们捐钱捐物,为受伤的人慷慨献血。他们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范,他们的感人事迹就是对人生的价值做了最好的解释。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更要学习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关心别人做起,谱写出最美的人生篇章。
有的人读后感(篇2)
当我的人生走到第二十一个年头,生命力未曾经历大风大浪,只是偶尔的挫折却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与痛苦的深渊。倒也没有到达不可自拔的地步,但是一些情绪的负面因素却时常使自己不能专注于学习或是工作――从对自身外貌的自怨自艾,到对学习、生活的不尽如人意,直至对于身处社会现实的颇多抱怨……似乎,我的很多时候被这些“痛苦的因素”牵着鼻子走。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对话》的书,它使我对于很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改变。说起来,这本书还是一位学长向我们推荐的,当时就被他读得书上的一段话所吸引,于是当看到同学正好拥有者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借来一睹为快了。这本书明确地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这是人类普遍的教义;但是,面对这些苦难与复杂,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痛苦”。
有趣的是,作者将这些痛苦分成了两类:“神经功能性痛苦”、“存在性痛苦”。按照他的分类,在我的生命中,其实那些官能性痛苦占了一大部分――害怕出门遇到车祸、害怕完不成作业或是在考试时突然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害怕外出时遇到什么问题而在背包里藏了很多几乎没用的东西、害怕在人面前出了洋相……也许,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这些其实无谓的事情所忙碌甚至是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无助于心灵的成长成长,反而还会阻碍它。”当然还有一种存在性痛苦――某种程度的敬畏之心与罪恶感,这些痛苦是帮助我们穿越沙漠旅程的助推器,我们拥有这些痛苦,方能成长。然而,我们往往就不能真正地判断和理清问题的所在,因此,作者所说的“克服障碍三步骤”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一问“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功能性的?这一痛苦是帮助我成长,还是限制了它?”;二问:(如果是功能性的)“如果没有这些痛苦与焦虑,我会怎么样?”;三、假戏真做“如果你是(某个人),那么他会怎样面对这些痛苦与胆怯呢?”
于是,我就自己“担心自己并不能够承担起团委工作的问题”做了一番自我的解读。“这是一种存在性痛苦,因为我对于团委的工作让我充满敬畏之心,痛苦源于我的重视。”――“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