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朗诵这一题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沿用了多年,很多考生由于考前准备不够充分或是了解不多,经常会在考试中把这一部分的考试变成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而忽略了吐词的准确,导致丢分不少,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2022普通话等级考试短文朗诵部分答题技巧解析,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朗诵?
朗诵中如何进行作品的艺术创作?朗诵中要运用哪些技巧?朗读和朗诵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总结,不一样的层次理解的深度也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高度。理论是什么?理论是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理解和能力层面的一套方法和技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能力的人自然理解也不一样,那么适合自己的方法自然也略有不同。
朗诵,情感是主要推动力。
朗诵者在表达这份情感和思想的时候,他是交织着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在纤细复杂的情感传导出来的过程里拿捏的分寸和节奏掌控力,就体现着一个朗诵者的创作层次和造诣深浅,这里面贯穿始终的是基本功和文化素养。
理论总结作为方向可以引导着我们少走弯路或者对基础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知,但理论只是理论,只有理论变成语言实践里可以被声音用到的东西它才有用。所有理论实践的总结的方法和方向,能够成为你简单易懂又可操作性强的技巧,才是它本身的价值。
首先,对文字作品的认知理解是我们朗读或朗诵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朗读或朗诵依据的是书面语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或是不同文体的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整理、修饰和润色,它们在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谋篇布局等方面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智慧。把这样的文字作品,通过我们的朗读或朗诵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声音作品,需要我们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情感基调,通过我们的内心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并且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播讲愿望,从而为我们下一步的有声语言表达提供充分、具体的依据。
没有准确地理解,就不会有准确地普通话表达。比如著名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这篇作品,如果朗诵者不了解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橡树、木棉作为一种植物的基本属性没有具体、形象的认知,怎么能准确理解“木棉”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怎么能想象出“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深情、自信地站在“你有你的铜枝铁干”的橡树身旁是怎样的景致?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和诗歌所描绘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又靠什么去设计和处理呢?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先生描述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画竹的三个阶段,形象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与过程。同样,朗读与朗诵的创作过程也与之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