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明十三陵解说词栏目,提供与明十三陵解说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明十三陵导游词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

与明十三陵解说词相关的景点导游词大全

明十三陵景点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明十三陵景点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沿途讲解的介绍词,包括导游欢迎词,景点介绍词,导游欢送词等。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导游词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关注留学网更多相关信息。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

与明十三陵解说词相关的景点导游词大全

北京明十三陵景点导游词

北京明十三陵 导游词

  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

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 导游基础知识辅导 导游基础知识难点

  留学群导游资格证栏目为大家整理了“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导游资讯请关注本网。

  概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十三陵的保护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先重点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缮。1956年5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成立了定陵博物馆: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整体,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一、历史沿革

  (一)朱棣建陵

  1.卜选陵址

  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舡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至永乐七年(1409)选中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如拱似屏。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是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廖钧卿等将陵址绘图呈进,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遂“封其山日天寿山”,择吉动工兴建。

  2.营造过程

  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陵墓的建设。永乐八年(1410)九月,朱棣亲自到天寿山视察山陵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以后又多次驾临。永乐十一年(1413)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人葬,并命名山陵日“长陵”。永乐十四年(1416)长陵棱恩殿建成。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依然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1427),朱棣死后3年长陵工程才大体告竣,历时18年之久。

  明十三陵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的建筑群,其工程设计的实现是逐步完成的。正统初年(1436—1438)陆续建成神道等设施,嘉靖年间大石牌楼建成,继而又建成长陵内龙跌碑亭,至此陵园建制基本完善。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3.在北京建陵原因

  朱棣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不自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这对朱棣的统治始终是个威胁。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蒙古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北方不稳必震动中原,搞不好还会重蹈...

校运会解说词

校运会解说词 校运会解说词精选 校运会解说词大全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他们对于挫折的信念;“海内存知己”是他们对于友情的诠释。下面是留学群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校运会解说词,欢迎阅读。更多校运会解说词相关内容请关注留学群演讲稿栏目!

  校运会解说词

  一、随着播音员一声令下,一名院代表团方阵踩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拍,雄壮而优美地迈进运动场,刹那间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台上的“人海”的欢呼一浪高过一浪,看,新生团来了,一身笔挺的军装,矫健的正步,恩,一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们没有白过,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朝气,看到了希望。我们老生一代也不示弱,都有了新花样,相信这好的开头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二、现在正向主席台缓缓走来的是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代表队。他们精神饱满,气宇轩昂,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高举着“走向e世纪”的醒目标语牌,到处可见的是他们的朝气和必胜的信念。运动会上,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健儿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宗旨,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让我们留一份期待,存一份期盼,共同祝愿他们在运动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接下来入场的是管理分院代表队,管理分院方阵突出的是竞技与美的组合,在本届运动会中,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竞技的舞台上展现坚韧顽强的精神和青春的热情。管理分院醒目的会标是用唯美的线条各了出的一个正在奔跑的人,扭曲的M型是英文“管理”的首写字母。此刻他们以整齐的步伐、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来证明他们必胜的勇气和力量。祝愿他们能用友谊的表现为美好的大学生生活留下无法抹去的青春记忆和点缀生命旅途的韶光年华!

  四、现在以稳健的步伐,嘹亮的口号向我们走来的是通信工程分院的代表队,该代表队由105人组成。通信分院拥有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此次通信分院派出的运动员将参加20个项目的比赛。他们将在上届校运会的男子团体第三,女子团体第四的成绩基础上,在本届校运会上顽强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再创佳绩。“世界很大,通信把我们连成家。

  五、二年一班 七彩的阳光映着天真可爱的笑脸,二年一班的同学受难五彩风车,踏着欢乐的鼓点,英姿飒爽地向主席台走来了。他们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荣智学校合力育人的教育环境中,你们充满活力,思维敏捷,敢于创新,你们像一只只展翅飞翔的雏鹰,正以壮志凌云,百折不回的毅志,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努力把,孩子们,为金色的童年谱写出绚丽的乐章。

  六、看,下面向我们走来的是那群英姿飒爽的少年,正在向我们展示青春的风采,展露他们昂扬的斗志。他们没有太多的优势,但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心,二(2)班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他们拥有崇高的境界,顽强的意志,在比赛中将把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占先给大家。他们的口号是“不是最好,但求更好!”

  七、三年一班 现在迈着轻快的步子,带着愉快的微笑向我们走来的是小学三年级方阵!这些孩子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到荣智才两年多就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热爱学习,勤奋锻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如出水的小荷,似奋飞的雏鹰;他们是荣智的未来,新世纪的希望!

<...

刘公岛解说词

刘公岛解说词 刘公岛导游词 刘公岛概况

  刘公岛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位於威海以东7海里处。它四面环海,被称为胶东半岛的前沿阵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刘公岛解说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刘公岛解说词【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威海旅游!我是xxx旅行社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和司机xxx陪同大家完成这次刘公岛之旅。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管向我提出,我愿为您提供满意的服务,使您有一个愉快的旅行。

  下面我先把刘公岛的情况想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日甲午战争的战场而扬名海内外,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距市区码头2.1海里。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横卧于威海湾中,与南北两岸的小岛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自古就有“东隅屏藩”之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北破陡峭,海岸悬崖峭壁;南坡平缓,山体连绵起伏。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被国家确立为胶东半岛海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名胜风景区,200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旅游区,可谓光环闪耀。

  岛上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重要的是它是历史的见证地。大家都知道,刘公岛是清代北洋海军的建军基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现在刘公岛上主要景点是“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馆”和“刘公岛博览园”,其中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海底出水的两门巨型舰炮,每门重达20多吨,世界仅存。馆内还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展览形式和影视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为了让大家牢记那场屈辱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现已被过国家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驰名中外,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内有北洋海军忠魂碑、旗顶山炮台、忠魂碑炮台、刘公亭、军魂亭、动物园、刘公像、五花石、听涛亭、刘公泉等15处名胜景点和自然景点。野生梅花鹿随处可见,有各种禽兽鸟类30多种。园内林木葱郁,山花烂漫,古木参天,林木覆盖率达85%,60多种树木在此竞相生长。

  登上主峰,全岛风光尽收眼底,恍如隔世,心旷神怡,历代游人曾赋予“十里绝尘埃”,“此向即洞天” 的美称。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叫它刘公岛呢。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东汉末年刘氏皇族的一支人,不堪曹魏政权的迫害,逃到了岛上避难,他们在岛上垦荒种地,生活逐渐安定富足,此岛渐渐的被称为“刘氏别业”,后又被成为刘公岛。另一种说法是传说岛上有一对姓刘的神仙夫妇,他们经常为迷途的航船导航,受其帮助的人们为了感谢刘公夫妇在岛上修建了刘公刘母祠,并把此岛取名为刘公岛。

  另外,岛上还有两大怪事:一是刘公岛上的居民没有一户姓刘的,二是岛上的居民没有一户以捕鱼为生的。因为刘公岛几经战乱,岛上的居民多次迁进迁出,大部分都是从内陆迁来,不会捕鱼,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介绍了这么多我相信大家都对这个小岛充满了好奇吧,别着急。一会到了岛上我们就可以在神奇中畅游了。船马上就要靠岸了,大家拿好自己的东西准备下船,下船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鼓浪屿解说词

鼓浪屿解说词 鼓浪屿导游词 鼓浪屿概况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的西南偶,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小岛是音乐的沃土,有“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美名。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鼓浪屿解说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鼓浪屿解说词【一】

  各位团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海上花园”鼓浪屿。

  现在我们的车行驶在中山路上。中山路是厦门目前最繁华的商业街,它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是一条老街,街旁建筑为骑楼式(将楼的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道,使楼层的一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故名骑楼),这是厦门一大特色。中国南方城市和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多有这种驶楼。这主要是考虑到厦门地处亚热带,有时阳光照射强烈,风雨交加,行人可以在骑楼下防晒避雨,自由行走,随意购物。中山路是厦门的主要商业街,也是厦门的文明街,品种繁多齐全,国货、洋货均有。

  各位团友,渡船时间约为六分钟,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鼓浪屿。看,对面的小岛就是鼓浪屿,这条江叫鹭江,也叫厦鼓海峡,宽600米。鼓浪屿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1.9万。宋元时期称“圆沙州”,明肛始称鼓浪屿。因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浪冲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为“鼓浪石”,小岛也就叫鼓浪屿了。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福建旅游景区“十佳”之首。

  各位团友,码头到了,这个码头是1976年新建的,以前的码头很小,是1938年建的。这里原来是西方列强贩卖中国劳工出洋乘船的地方,大家看过《海囚》这部电影吧,那“海囚”就是从个码头乘船出发的。为解决乘船拥挤的问题,建了这个“钢琴码头”。因为鼓浪屿是“音乐之岛”,要使游人一跳上鼓浪屿就接触到音乐的气氛围,大家看这是不是有点像张开的三角钢琴!

  各位团友,豉浪屿除了少量观光电瓶车外,没有其他车辆,在岛上步行别有情趣。现在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鼓浪屿欧陆建筑的风采吧!

  这是英国领事管,建于1844年和1870年,已经150多年历史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它的远征军开到厦门海面,与厦门守军发生激战,结果英军战败退去。1841年8月,英国30艘军舰3500余人再次进犯厦门,经激战,厦门和鼓浪屿陷落,厦门被占领10天,英军撤退时留下军舰3艘、军队500人强占鼓浪屿达5年之久。中英《南京条约》允许英国人在鼓浪屿“暂居”。

  1843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就是攻打厦门的海军舰长。1844年第二任领事建了这幢领事楼。可领事虽住在这里,却强占厦门的最高行政机关“兴泉水海防备道”道署办公,前后达20年。这是1870年建的新办公楼,落地门窗,一副英国模样,内部装饰相当豪华,但有6间囚室。楼前的一座狮狗墓,那是领事爱犬死后特意建造的,1957年被砸毁,墓旁立有一根钢管旗杆,已废倒。

  鼓浪屿解说词【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海上花园”鼓浪屿。

  我们现在到了码头,渡船差不多要6分钟。看,对面就是鼓浪屿,这条江叫鹭江,也叫厦鼓海峡,宽600米,鼓浪屿总面积1.78平方米,人口1.9万。为了解决乘船的拥挤为题,所以建了这个“钢琴码头”。因为鼓浪屿是“音乐之岛”,大家看,这像不像一台...

天坛解说词

天坛解说词 天坛导游词 天坛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解说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天坛解说词【一】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