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其实也算是私密写作,它记录的是一个人最独特的阅读感受。俗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总能从不同的读后感中学到和原文本不同的东西。下面,留学群为您带来“《宽容》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尽在留学群。
《宽容》读后感1
“没有宽容,便没有成长,宽容了别人,也便宽容了自己。”--房龙
1925年,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出版了《宽容》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自东罗马帝国开始到法国大革命结束这长达千年有余的西方文明发展历程。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
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权利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
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
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找到蛛丝马迹。
一.宗教之不宽容
《大英百科全书》中如此解释宽容:“宽容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能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有耐心、公正与容忍。”基督教之所以能从遥远的彼岸传入欧洲大陆,并以星星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正式因为他们秉承耶稣“爱人如己、驱除狭隘,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教条,关爱穷人,众生平等。但是很可惜,基督教在得势之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制度,独揽政权,建立宗教法庭,迫害持不同意见者,以“异教徒”之名将众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物送上断头台,所有与基督教相悖的文化,不管新与旧,都被排斥毁灭,人们失去了选择信仰的机会,没有宽容,整个西方世界陷入泥沼。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就此衰落,欧洲中世纪沦落为“黑暗的世纪”,长达千年,直至文艺复兴。
这看来似乎是荒谬的,为何基督徒昨日还身为当局不宽容政策下的被迫害者,翻身做主人后马上又变了一副脸孔,排斥起那些依然处于不被宽容境地的弱势对象?房龙用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整个西方中世纪历史发展似乎就是在宽容与不宽容的斗争中推进的。而不宽容产生并一直作为当权者的重要行为准则,是因为“恐惧”,如果我们也站在基督教曾经历过的悲惨境遇角度去体会,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恐惧,因为生存对于那些没有权势的信仰团体是在太难,他们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惴惴不安后,害怕再经历一次可能被灭绝的命运。于是,他们以“不宽容”来铲除一切可能会对他们的安定地位造成影响的宗教团体,“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迫害,都是恐惧造成的,迫害的激烈程度反映了哪些树立绞架、往火刑柴堆扔木头的人的焦虑程度”。
但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自由,包括贸易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才能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