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天水伏羲庙导游词栏目,提供与天水伏羲庙导游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

天水伏羲庙解说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

  留学群为您编辑整理天水伏羲庙导游词,欢迎阅读。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一)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占地面积 1.3万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间,庙堂为一座两进三门的建筑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特别是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先天殿”内有伏羲塑像、屋顶有六十四卦图,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4 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

  自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诞辰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祭

  伏羲,炎黄儿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先明,正是由于耸开天名道,诏起文明,才有了我们这个在世界文明史山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伏羲庙,又名太吴官,俗称人宗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礼祭祀庙宇。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地重要地点。

  走进伏羲庙,但见庭院疏阔,古树森森,相传院内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遗憾的是现在只剩37 棵,这些古柏苍劲挺拨,冠盖参天,自然得到园林专家的称赞,喻为国内罕见的古木殂品,明静清雅的环境衬抚出伏羲庙的周易,堪称一部世界性经著作,它不仅对哲学、宗教、军事学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数学、物理、天文、地理遗传不科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和现代一些重要科学技术的进展,都与周易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伏羲以上古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我国祭祀伏羲之礼世代绵延,经久不衰,每年春秋两次,每年正月十六为伏羲诞辰,实为春祭,农历七月十九,为伏羲祭日,举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对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视,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庙隆重举行,在这里多次举办伏羲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旅游观光,寻幽访古,唱着我的中国人,迎着月是故乡明怀着浓浓的乡情,与深深的敬意,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侨居异国的炎黄子孙一批批越过万水千山,轻轻地步入伏羲庙寻根祭庙,,显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华夏儿女中产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www.liuxuequn.com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成纪、秦州,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开创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都对伏羲事迹、功德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国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据我国古史记载,伏羲又称庖牺、宓(mi)羲、炮牺等多种称呼,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因此,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伏羲是我国原始社会渔猎畜牧经济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关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感孕一个巨大的足迹,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古代...

与天水伏羲庙导游词相关的导游词范文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150字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撰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不仅能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也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关于伏羲庙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150字

❂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150字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的导游。欢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伏羲庙。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寻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庙”的古老建筑群,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一、伏羲庙概述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先祖伏羲的'庙宇。伏羲因创画八卦,奠定中国易学基础,开启中华哲学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因此,伏羲庙也被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二、建筑特色

  伏羲庙的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主要建筑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是全国最大的伏羲祭祀单体殿宇。先天殿雄踞于宽阔的露台之上,整体建筑呈重檐歇山顶式,顶部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做雕饰,顶棚以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做装饰,正中间以藻井绘制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高贵典雅,气度非凡。

    三、文化内涵

  伏羲庙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座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殿堂。伏羲创画的先天八卦,是伏羲文化的主要特征,到现在仍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在伏羲庙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伏羲文化相关的匾额、碑刻和塑像,它们都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开天明道”,这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伏羲首创八卦的丰功伟绩,赞颂了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游览亮点

  在游览伏羲庙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当我们走进先天殿时,会被殿内那尊高达3米有余的伏羲圣像所震撼。他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灵气逼人。此外,庙内还有许多古树名木,相传原有64株古柏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虽然现在只剩下37棵,但这些古柏依然苍劲挺拔,冠盖参天,为伏羲庙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

  各位游客,伏羲庙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古老建筑群。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希望大家能够爱护文物、保护环境,共同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谢谢大家!

❂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150字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伏羲庙,这里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

与天水伏羲庙导游词相关的导游词开场白

岳王庙导游词

岳王庙导游词 岳王庙

  杭州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 岳王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王庙始建于1221年(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留学群为您编辑整理岳王庙导游词,欢迎阅读。

  岳王庙导游词(一)

  岳王庙庙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岑下,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南宋隆兴元(1163年),孝宗皇帝赵慎下诏为岳飞昭雪,将岳飞遗体从九曲从祠迁出,以“孤仪”(即一品礼)改葬于栖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宁宗皇帝将岳飞墓傍的《智果观音院》改建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禅寺》,以表彰岳飞的功德。元时庙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建,宣德间毁于火灾,浙江右布政使黄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顺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马伟等奏请为岳飞建庙,圣旨准建,天顺三年(1459年),马伟将“褒忠衍福禅寺”改建为《岳王庙》,后毁于兵火,宏治间太监麦秀重建。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李隆用铸铁铸制秦桧、王氏、万俟卨(莫棋谢)三跪像于岳飞墓前,由于游人痛恨这些民族败类,后采竟被击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总督御使胡宗宪修复岳庙,重铸跪像,也被击坏。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范涞重铸跪像,并增铸张俊跪像,以后至清代,于顺治八年(1651年),巡抚都御使范承谟,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两淮转运使罗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总督范时崇、雍正九年(1731年)总督李卫等多次重修。现在的岳王庙,大多是清代的建筑,经民国七年(1918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公布杭州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秋岳墓被毁,岳庙亦破旧不堪。197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花人工五万六千余,币四十万元,重修岳庙,重建岳墓。一九八○年修复岳飞墓时,发现基道两侧各有石俑一具!其中一具完整,岳飞的墓穴虽未清理,但墓基四周条石已经发现,明岳飞墓穴在此。一九八一年叶剑英题词:“国花百万建岳庙,重在教育后人”。并书:“心昭天日”。岳飞墓碑上写着《宋岳鄂王墓》的字样。左侧为岳云墓、墓碑上写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字样。

  杭州西湖岳飞墓庙,历代为人们瞻仰拜谒之处。南宋亡国时,有太学生徐应镳率二子一女在岳飞墓前集体自焚,以示亡国之痛。清代一位姓秦的文士拜谒岳墓时,因感秦桧之恶责,耻于姓秦,故联诗曰:“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现岳飞墓庙每天拜谒的国内外人士,多的到一万多人。

  岳王庙导游词(二)

  岳王庙去了好多次,但是感觉自己的讲解还是不够丰富,闲暇整理一番,在此和大家分享。

  岳王庙的讲解思路,墓庙的由来-->忠烈祠-->启忠祠岳飞纪念馆-->岳飞墓区-->结束讲解.

  1~岳飞墓位于杭州的西北部,西湖之畔,背靠栖霞岭.这里是历代人民凭吊,瞻仰岳飞的纪念圣地.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在杭州{当时叫临安}大理寺.狱址在杭州湖滨的庆春路西端的小车桥附近.

  相传,南宋的时候有座风波亭位于大理寺之中,当年岳飞就是被害于风波亭中.据<金山志>等文献记载,绍兴年间,岳飞赶往杭州的路上做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梦,随即他到了金山寺问高僧道月,梦到两犬抱头而言,不知是凶...

夫子庙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夫子庙导游词
夫子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昨天的游程中,我为大家安排游览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总统府旧址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将带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庙去游览。秦淮河旅游区,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从市区出发,坐汽车约需20分钟才能到达。它是一个以夫子庙为中心,集游览、购物、品尝风味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秦淮画舫—伴池—夫子庙照壁—庙前广场—棂星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

...

北帝庙导游词

北帝庙导游词 北帝庙介绍

  北帝庙建于清朝干隆48年(1783年),是长洲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庙宇。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帝庙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北帝庙建于清朝干隆48年(1783年),是长洲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北帝像一脚踏神龟,一脚踏灵蛇,代表无尚权威。神坛两旁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员大将,而旁殿则设有青龙及白虎像。北帝庙内保存不少文物,包括一块清朝的金木雕、一把相传铸于宋代的大铁剑。铁剑据说是由渔民于海上网得,用以献奉北帝。

  长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通常是4或5月份)会举行为期一周的“太平清醮”(包山节)。传说清朝中叶(18世纪)时,长洲发生大瘟疫,死人无数,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示,请僧侣设坛,超渡水陆孤魂,瘟疫才得制止。后来居民为了酬谢神恩,每年举行包山节,在北社街北帝庙前建醮,日间有会景大巡游,包括醒狮和麒麟表演、神像游行、乐队演奏及飘色巡游等节目。太平清醮的高潮是为期两天的飘色巡游。巡游时,小孩子穿上戏服,站在高架上巡游大街小巷,远看有若半空中飘行,煞是有趣。另外,北帝庙前会竖立数座包山(铺满包子的尖顶竹棚),祭祀后这些包子会派发予居民,据说可为全年带来福祗。

...

关林庙导游词

关林庙解说 关林庙导游词

  关林庙坐落在洛阳洛河之南,是关羽首级所葬之地。留学群为您编辑整理关林庙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

  关林庙导游词(一)

  关林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东解梁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19岁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为匡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孙权弃信义背叛孙刘联盟,出兵偷袭荆州,关羽功亏一篑,退走麦城,突围时在当阳西北临沮被孙权部将潘璋、吕蒙虏获杀害,大义归天。孙权恐刘备起兵寻仇,便将关羽首级连夜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企图嫁祸于他。曹操识破孙权计谋,敬重关公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

  一直以来,关羽以他一生践行的“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万厉三十三年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协天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位至人极。民间更是把其尊崇为平安神、保护神和武财神。根据封建礼制,帝王墓称为“陵”,王侯将相墓称为“冢”,百姓墓称为“坟”,只有圣人墓称之为“林”。清顺治五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从而使洛阳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称为“林”之圣域。 据庙碑记载,关林汉时有庙,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现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 舞楼,俗称戏楼,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旧时百姓为关老爷献戏的场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阳市政府就在这里举行“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的华人、宗亲组织前来朝拜,既满足了他们的祈愿,也沟通了同胞亲情。舞楼建筑别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师清水正夫称之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门两侧的为洛阳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对明代汉白玉石狮,八字墙上“忠义仁勇”四字,概括了关羽一生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传统美德。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门板上排列的81颗金色门钉为帝王礼制,显示了关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 仪门前这对重达三千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而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关羽的声威、神勇扬于天地之间。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画像上关羽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后世所画的关羽骑马造像多以此为蓝本。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赠与曹操之物,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围关羽于下坯土山,关羽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曹操重其勇武,给予了很高礼遇。然而关羽义不负心,仍然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封金挂印与皇嫂离开曹营。临行,绘修竹一幅赠与曹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曹公原谅我未能当面向您辞别,谨以这幅丹青表达谢意。虽然只有几片淡淡的竹叶,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淡忘。以竹叶寓情,衬托出关公参天大义。所以曹操说:“事君...

山西则天庙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山西则天庙导游词
山西则天庙导游词

  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宝七年(747),唐玄宗诏令州县在历代帝王肇迹之处修葺庙宇,文水县在武周皇帝武则天的故乡建庙塑像,尊为“则天圣母”庙,后金代重修。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

  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现存武则天庙正殿为金代皇统五年(1145)的建筑,是庙内建筑群的中心,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在营造法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使大殿显得宽敞舒适。顶部坡度平缓,出格较大,保存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前部斗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彩塑像头戴金色凤冠,身穿云纹霞帔,怀抱如意,端坐龛中。宽额广颐,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与民同乐。则天庙舞台是一座卷棚顶式的明清建筑。在舞台内壁上保存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戏剧演出题记71条。他们出自演员之手,字迹潦草,章法也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晚清到民国初期这一地区戏剧活动的真实面貌。从这些题记中可以知道,当时在山西省中部的汾阳、祁县、太谷、平遥、清源、文水、介休、孝义8县中,至少有34个戏剧团体,演出剧目最少有71个。这些题记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

  延伸阅读:

  导游词功能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2.传播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

洛阳关林庙导游词

洛阳导游词 关林庙导游词 洛阳关林庙导游词

  在我们的旅游途中,听一听导游词,了解一下名胜古迹,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旅途的乐趣。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洛阳关林庙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查看。

  洛阳关林庙导游词

  关林庙位于洛阳市郊区关林镇。相传是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葬地,冢前有关羽祠庙,俗称关帝庙。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关羽褒崇至极,尊奉为关圣帝君,同文圣孔丘并提,称为武圣。

  按《后汉书》说,东汉建安十五年,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遭到东吴孙权的偷袭而败走麦城,于湖北当阳被东吴将校俘杀。孙权怕刘备作复仇攻伐,而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给曹操,以图表明进攻荆州杀死关羽是奉曹之指令,从而嫁祸于曹,孙权的这一阴谋被曹操所识破,曹反以王侯之礼,把关羽之首级葬于城南,称之谓关帝冢,即今天的关林。

  关林广场中央的舞楼,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舞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前台,不设山墙,从建筑形式看,它把前台的歇山式顶和后台的硬山式顶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榴楼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如此巧思设计,精妙构筑的舞楼,殊为罕见,是中国早期舞台的精华之作。

  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两边的八字墙上篆书"忠义仁勇"4个大字,昭示着关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门镶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乳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这对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请再往大门东西两侧60米处看,高高耸立的是对称的三门道石牌坊坊额上都是颂扬关羽的题字。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赤兔马:《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上说:“布有良马名曰赤兔”《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