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介绍“博物馆观后感”的网络文章现在与大家分享,作品名中哪些情节让你记忆犹新呢? 观后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灵感,观后感可以联系实际情况,围绕着中心内容,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文仅供阅读参考切勿抄袭!
博物馆观后感 篇1
藏品精萃/书画
古代读书人借文字和绘画技巧以扬名天下的不在少数吧?字如其人的当真也多:豪放,帅气,雄浑。。。。。。
这些用来形容字体风格的字眼和描述人性格的词汇雷同度确实高。“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让学林用来称苏渊老果真是贴切。
如果我们从文化本体和历史地位的角度来界定和评价这些古代文人,又怎能不让人们止步于山顶呢?画虎画皮难画骨,字书画强调的是格高韵清而意境雅逸,尤其强调独弹而自出机杼。挥毫运笔纯任自然,点画线条酣畅通达,即进入了王僧虔所说的那种“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高级境界,既有天马行空般的气势,又有天人合一性的内蕴。
古人以行草面世,运笔恣肆矫健而骨力洞达,结构奇崛跌宕而生动多变,章法疏密有致而开合自如,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笔墨变化,那“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线条展示,不仅是一种审美构造,更是一种墨象语境和情感符号,显得大气磅礴而才气横溢。
而绘画古人则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注重于笔情墨趣的挥洒,讲究诗意禅境的表现,可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梅花,疏影横斜,清气弥漫。古松,大气磅礴。
兰竹,超凡脱俗。我为之感叹和感动!
音这个"曾侯乙编钟"截图只是《曾侯乙墓》中的一部分,省博物馆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单独的个体来作为列展,因为喜欢音乐,所以还是决定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虽然历经千年,其音质和音色现在都不逊色,但曾侯乙的钟声恐怕也算是其中之一吧?情操的提升自是少不了音律这一部分的功劳。
过去,我只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它的缩略图。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停在那里。即使同学们喊了半天,我也看不到这个动作。这就是魅力本身!
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君主墓。位于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郊区擂鼓墩。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
曾轶侯爵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近年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礼器。由于发掘前未受干扰,真正体现了墓主人欣赏文物的仪式,在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的大体组合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
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曾侯乙墓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点,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
曾侯乙墓内有钟、鼓、琴、筝、笙、周、排萧等8种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则见。这些乐器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高水平,史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用具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墓中出土的金盏重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小动物有牛、羊、猪、狗、鸡、鸭一类家禽家畜,似乎是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弓、箭、盾、等,其中“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