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南沙岛屿名称变化栏目,提供与南沙岛屿名称变化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南海诸岛名称发展变化

南海诸岛名称变化发展 南沙岛屿名称变化

  自古以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们就耕耘在南海诸岛周边的蓝色土壤上。很早之前,这些“海上农夫”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前往三沙的航行路线图册——《更路簿》。这套册子,据说最迟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有多个不同版本。《更路簿》记载了用罗盘指引航向、用燃香记载时间和里程的一条条在西沙和南沙作业的路线。按照它的指引,就可以从潭门镇出发,航行到三沙各个岛礁。 过去潭门镇渔民出海,有一条祖传的规矩——父子不同船。这是因为,渔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有亲属遭遇海难而永远留在了三沙,一些人家的后院里还有“衣冠冢”。

  《更路簿》,这套用潭门镇渔民祖祖辈辈生命而凝注成的册子,于今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与而今南海诸岛名称多有不同的民间命名。检索这些岛礁的民间称呼,我们或许能得到许多不曾有过的认知。

  岛礁的民间命名

  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南海进行测量和绘图,给那些珊瑚岛礁命名,把名字填在他们的地图上。随后他们把这些成果编成图籍出版发行。这其中,一本由英国人编辑、1868年出版的The ChinaSea Directory影响最大,因为它在1901年时被中国人陈寿彭翻译出版,书名为《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书中关于南海诸岛的地名全部音译自英文名称,这些音译地名不仅被官方文件多次引用,还被一些学者写进中国的地理书籍,因此流传甚广。

  不过,早在他们之前,潭门镇渔民的祖先们就已经赋予了这些岛礁名字。潭门镇的渔民要到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海珍品,因此要一一给那些岛礁取名字。这些地名不仅成了三沙主权属于中国的无可辩驳的铁证,也成了一些地理学家、地名学家的研究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教授,是研究南海诸岛地名的著名学者。他搜集整理的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名(即民间命名)总共有 131 个,这些地名的主要来源是潭门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1973 年发布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中也有大量习用名。这里出现了习用名100 个,其中绝大部分与《更路簿》中的地名相同,但有 15个是《更路簿》中所没有的。

  习用名的特点

  这些习用名是潭门镇渔民一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刘先生高度评价了它们的价值:稳定性、民族性、科学性。 为了说明它们的稳定性,刘先生举了一个例子:1918年,日本人小仓卯之助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见到了3个海南渔民,并与他们笔谈。这个日本人用他们提供的资料画了一幅地图,地图中出现了11个南海诸岛的习用名,至少9个与《更路簿》中出现的名字完全一致。

  民族性是指这些习用名将中国文化中的四维、千支刻在罗盘上,以表方位。

  科学性是指这些地名既有通名,又有专名。如按照珊瑚礁与海面的距离,把它们分为:“峙”、“仔”,即高潮时仍出露水面的岛屿和沙洲;“线”、“沙”、“铲”,即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的礁;“线排”、“沙排”,即低潮时也不露出,但离水面较近的暗沙……在地理学家看来,这些分类是按照地貌类型分的,所以这些习用名是一个有系统、有层次的地名群。 这些地名,再加上上文提到航向、距离及起点,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南海诸岛坐标系。至于这些习用名的生动性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名字望名就可知道它表示的岛礁形状,如把南沙群岛的司令礁称为“目镜铲”,把安达礁称为“银饼”,把仙宾礁称为“鱼鳞”。

  ...

与南沙岛屿名称变化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