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一位来自南京的中国人沈福宗来到英国牛津大学。300多年后的2010年,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这段渊源开头,开始了他的演讲——“大学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该讲题也成了中外大学校长关注的焦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理查德·莱文指出,一些亚洲国家的大学和欧洲大学,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专业之外的课程。“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他说。
通识教育则不同。据理查德·莱文介绍,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学生在前两年可以自由并广泛地选择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应付新的的问题,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他说。
正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学生才会有重新评估已有结论的想法,去寻求新的结论。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的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理查德·莱文说:“1828年耶鲁大学的一份报告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需要的则是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悉,目前中国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学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计划,选出一些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
但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适应性,理查德·莱文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不能照搬照用美国的通识教育。“中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有中国特色,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的、有创新的和适应的过程,而非一个生搬硬套、简单模仿的过程。”理查德·莱文说。
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
要培养一流的学生,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如何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成了与会中外大学校长探讨的热点。
“在我工作过的每一所大学的校长、教务长还有系主任,他们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吸引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和优秀的教职员工来这所学校学习和工作。”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的牛津大学现任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使那些年轻的教职员工能够发表第一篇论文和出版第一本书,这对他们发展学术生涯很重要。
“对于博士生、硕士生,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及严格的学术培训。”安德鲁·汉密尔顿介绍说,牛津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通过实习评估他们是不是真正有能力,是不是值得选择的人才,并保持我们最高的标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也介绍了自己学校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经验,即伦敦大学学院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进行招聘,选择优秀、年轻的教职员工。对招募的教师,伦敦大学学院注重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同时,在晋升制度上,不搞论资排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