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栏目,提供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022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总结 八年级物理重点知识2022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许多同学在复习初二物理上册时,因为没有对之前的知识整理归纳,所以导致复习时的效率不高。下面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02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022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4、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5、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6、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8、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9、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10、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11、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12、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13、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14、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5、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16、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

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的中考物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 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许多同学想了解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点,那么初二物理上册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

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的中考物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关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的整理

  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很多,那到底有多少个章节呢?想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资讯!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

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的实用资料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振动会产生声音,但是未必所有的声音人都能听见。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举例:大山里的回声,敲鼓的鼓声等);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被称为声波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温度15度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和 声音的振幅没有关系

  5.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6.鼓传声实验:敲击竖放的鼓的右侧,鼓面向右振动时,将压缩右侧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时,又将使右侧空气变疏,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向远处传播的波。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人若要听见自己的回声,必须距离障碍物17米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四周反射回来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 无法分辨。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建筑物质量检测等);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人能听见声音不光是靠耳朵,还可以通过骨骼传导。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自己听见自己嚼东西的声音很大,可是别人听起来却是很小,自己听见自己说话声音和录音机里的声音不同)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