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出塞王昌龄栏目,提供与出塞王昌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写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昌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王昌龄生平简介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推荐阅读:

  

与出塞王昌龄相关的国学知识

王昌龄的“色”

小学二年级
作文标题: 王昌龄的“色”
关键词: 王昌龄 小学二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二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qun.com

本作文(600字)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作文(600字),题目为:《王昌龄的“色”》,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今天上午,我们在听老师讲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时,吕卓玉不知什么时候往我桌子上扔了一个纸条。我打开一看:“王昌龄太色了,看什么不好,非得看采莲女的裙子。还有最后一句,闻歌‘屎觉’有人来。”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好的一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被吕卓玉糟蹋成这个样子。

吕卓玉又写了:他还“一片冰心在玉壶”呢,一片冰心在夜壶还差不多。我一看恼了,把纸条撕了个粉碎。
下课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王昌龄闲得没事,有的说王昌龄想下水采莲,有的甚至还说王昌龄想从下面拉上来结婚······这些议论都不是我想到的,于是我也参与了议论。
我说:“(https://zW.liuxuequn.com)其实王昌龄是对的,见到美的景物就描写。”
听了我的话,一些人似乎明白了,开始站到我这边,还有一些人摸摸我的额头说:“你也没发烧呀,咋会说出胡话来了?”他们还边走边喊:“王昌龄,大色郎,心很脏。”
听见这话,我很难过,怎么可以这么评价一个赫赫有名的诗人呢?
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只要是我们见到的,都可以写下来。王昌龄就把自己见到的写下来。读时,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荷叶与采莲女的裙子一色,芙蓉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认为王昌龄很色的孩子不能领略到诗歌的美。
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喜爱美好,心灵纯洁的诗人。谢谢王昌龄给我们留下了那些美好的诗句。
...

与出塞王昌龄相关的作文大全

出塞古诗意思

出塞古诗 古诗出塞 出塞诗意思

  《出塞》是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一起去学习并欣赏下这首诗吧。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古诗原文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古诗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出塞古诗意思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当年飞袭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出塞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

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王昌龄 生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出自边塞诗人王昌龄,那么你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吗?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留学群!

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人物生平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 京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 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 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 岑参相识,岑参有《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

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

王昌龄 闺怨 诗词赏析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忧愁和悔恨,表达人们对持久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闺怨》赏析:

  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也许这就是少妇怨的内容吧。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忧愁和悔恨,表达人们对持久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写闺怨一波三折,含蓄蕴藉,韵味深长。诗先写不知愁,接着由“杨柳色”转出知愁,又由知愁转出悔来,最后采取意在言外的手法,不写怨而让读者去体会、去联想,表现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明。


...

昭君出塞300字

高一作文 关于高一的作文 高一感悟作文

  夕阳西下,日光下荒凉萧索的边塞也多了几分柔情,火红的嫁衣,笔挺的身姿,昭君站在不远的高处,俯视繁多的嫁妆,狂躁不安的马匹,以及寥寥几个车夫漠不关心的来来往往。 我感觉你是骄傲的,不为什么。只因这份从容与淡定岂是人人都能做到。

  眸光微转,素眉轻挑,幽幽的琴音流走,却到不了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那个方向,天永远是澄澈透明,掺不下一丁点杂质。虽然你从来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

  有的女人是温顺的羊羔,只会默默吞下苦楚与责骂,安分守己的接受什么所谓的宿命。而有的女人则像一匹不安分的野马,追逐着广阔天空下的自由,没有什么能够将她们的心锁住,为此,她们宁愿用生命赌一个未知的答案。

  残阳下,昭君深深地凝望,毅然转身。随着远去的车队,背负着一份美丽,也背负着一份责任,我仿佛看到你远去的背影朦胧成风中孤立的青冢。

《出塞》读后感

出塞读后感 出塞 读后感

  《出塞》读后感(一)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月亮依然是秦朝时那样明亮,边关也还是那古老的边关,可是出征在远方的战士,至今还没有回到家乡。如果镇守龙飞城的李广将军还活着,那么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到这里来。

  读了这首诗之后,我仿佛和诗人一样,登上了观赛的城墙,在明亮的月光下,望着那辽阔的荒野。就在这时侯,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画面,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原来闪过的画面是:为了守护边境——这个古老的边关,从秦汉到现在,有多少人战死在这里,有多少人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他们的鲜血流了出来,洒在这古老的边关上。我曾经思考过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有战争呢?为什么战争打起来,会持续那么久呢?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牺牲了呢?为什么战争打起来就不停呢?难道就不能和平吗?

  古时候的战争,劳民伤财,还夺去好多人的生命;我以为现在会比古时候战争伤亡率少一些,可是现在的战争和古时候没什么两样。

  请大家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想一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伤亡率高达几亿人,现在难道还要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吗?出现第四次世界大战?出现第五次世界大战?虽然现在还算和平,可是在外国,总是有一些地方和国家在爆发着战争。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要战争?总是喜欢战争?我真不明白!

  我们都应该去做一个和平的使者、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如果大家都热爱和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而且相处地非常、十分地融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战争了。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大家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尊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是界一定非常美好。

  我真庆幸,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

  《出塞》读后感(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是《出塞》中的一句诗。这句诗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李广将军,他誓守祖国边塞,绝不让敌人侵犯。这句诗还写出了李广将军坚持不懈、保家卫国的精神。

  我读了这首诗,由李广坚持不懈的精神想到了林肯。林肯23岁时,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可林肯没有放弃,25岁时他当上了议员。31岁时,他想成为国会大选的选举人,失败了。34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他还是没有放弃。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竟当选了。51岁时,林肯终于成了第16任美国总统。他说:“坚持就是胜利。”而有些人遇到了一点挫折就退缩,遇到一点难题就放弃。我班上有少数同学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就空在哪里,自己做不了的事就不去做。其实,困难和挫折只过是人生道路的一个站台,风雨之后才有彩虹。

  李广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他的爱国之心让我深深地感动。我想到了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他赴美留学时是一位卓越的导弹专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使钱学森心潮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回去为祖国做点贡献的时候了。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国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要坚持不...

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

王昌龄 从军行 诗词赏析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诗中先写景物,暗喻战争的残酷频繁和将士的爱国爱乡,以烘托下文。接着以直言抒情写出了将士英勇无畏,百战不疲,誓灭敌人的爱国豪壮情怀,把全诗推向高潮,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战歌,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

推荐更多